题谢景思少卿药寮二首

先生数亩园,种药一何盛。
子知医国手,元自谙药性。
愚溪植仙毗,服食每自信。
伏波收薏苡,初不避谗柄。
牛溲马渤辈,并蓄用必慎。
我知若人心,欲了世閒病。
君非山中相,疑即句漏令。
问讯紫金丹,刀圭宜有赠。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赞美一位精通医术的隐士(谢景思)的田园生活和他济世救人的情怀。全诗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了三个层次:

1. 药园与医术 开头直接描写谢景思的药园规模不小,种了许多药材。诗人说他不仅是治病的高手,更因为深谙药性而能对症下药。这里用"医国手"双关,既指医术高超,又暗含"治国如治病"的智慧。

2. 用药的哲学 诗中列举了几种药材:像"仙毗"(珍贵药材)、"薏苡"(马援曾因它被诬陷)、甚至"牛溲马渤"(看似低贱的药材),说明谢景思用药不拘贵贱,讲究物尽其用。这其实是在比喻为人处世——真正的高人既会用珍品,也不轻视普通事物的价值。

3. 济世之心 最后六句点明主旨:谢景思钻研医术不为名利,而是想根治世间疾苦。诗人甚至调侃他:你若不是隐居的贤人("山中相"),就该是葛洪那样的炼丹高人("句漏令"典故),快把救人的丹药("紫金丹")分我一点吧!这种玩笑背后是对他医者仁心的敬意。

全诗妙在把药材知识、历史典故和人生哲理自然融合,通过一个小药园,展现了中国传统中"悬壶济世"的理想。语言虽涉及药材名,但核心思想清晰:真正的医术(或处世之道)在于包容万物、对症下药,最终解除人间苦难。

曾惇

曾惇,字谹父,南丰(今属江西)人。纡子。高宗绍兴三年(一一三三)官太府寺丞,十二年知黄州(《能改斋漫录》卷一一),十四年知台州,十八年知镇江府,二十六年知光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一五一、一五八)。曾惇诗,据《能改斋漫录》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