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清平乐(咏雪)》用生动的画面感,描绘了冬夜风雪与人间温情的交织。我们可以分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动态的风雪图 开头就像镜头特写,风雪时而零散时而密集("疏疏整整"),被疾风吹得乱舞("风急花无定")。这里把雪花比作被风吹乱的花瓣,让人仿佛看到雪花在空中打着旋儿的画面。屋内红烛照着宴席,寒气似乎都要凝结了("寒欲凝"),偶尔能看到雪粒像碎玉般从门帘缝隙筛进来("筛帘玉影"),这个"筛"字用得特别妙,让人感觉雪是细细密密漏进来的。
第二层:朦胧的月夜醉归 夜深时风雪暂歇,明月像蒙着纱一样朦胧("明月笼纱"),有人带着醉意归来,寒风扑面却带着若有若无的香气("凉面香斜")。这里可能是宴席上的熏香,也可能是雪中梅花的暗香,留给读者想象空间。
第三层:意外的诗意误会 最有趣的是结尾:主人明明爱惜梅花("惜梅心在"),却把满庭飞舞的雪花错当成被风吹落的梅花("误作吹花")。这个美丽的误会既点出雪势之大,又透露出主人对梅花的深情,风雪夜反而成了诗意时刻。
全词妙在把寒冷雪夜写得充满生活气息:烛光宴席、醉酒归人、惜梅心思,这些人间暖意与风雪寒冷形成对比。特别是最后把雪花当梅花的错觉,让整首词突然有了童话般的浪漫色彩,说明再严寒的天气也冻不住人对美好的向往。
程垓
「程垓」字正伯,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中表程之才(字正辅)之孙。淳熙十三年(1186)游临安,陆游为其所藏山谷帖作跋,未几归蜀。撰有帝王君臣论及时务利害策五十篇。绍熙三年(1192),已五十许,杨万里荐以应贤良方正科。绍熙五年(1194)乡人王称序其词,谓“程正伯以诗词名,乡之人所知也。余顷岁游都下,数见朝士,往往亦称道正伯佳句”。冯煦《蒿庵论词》:“程正伯凄婉绵丽,与草窗所录《绝妙好词》家法相近。”有《书舟词》(一作《书舟雅词》)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