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一片西湖,四时烟景,谁暇游遍。
红袖津楼,青旗柳市,几处帘争卷。
六桥相望,兰桡不断,十里水晶宫殿。
夕阳下、笙歌人散,唱彻采菱新怨。
金明老眼,华胥春梦,肠断故都池苑。
和靖祠前,苏公堤上,谩把梅花捻。
青衫尽耐,蒙蒙雨湿,更着小蛮针线。
觉平生、扁舟归兴,此中不浅。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永遇乐》描绘了西湖四季如画的美景,以及繁华背后的淡淡哀愁。诗人用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带我们走进一个既热闹又寂寥的西湖。

上片写西湖的繁华盛景。开头就说西湖太美,四季都看不过来。接着用"红袖青旗"(酒楼的姑娘和酒旗)、"帘争卷"(店铺争相开张)展现热闹市井,又用"六桥兰桡"(桥上船来船往)、"水晶宫殿"(波光粼粼的湖面)勾勒出仙境般的景色。但夕阳西下时,欢歌散去,只剩采菱女的幽怨歌声,暗示繁华终会落幕。

下片转入怀古伤今。诗人说自己老了,回忆往事像一场春梦,看到旧日皇家园林只剩断壁残垣,不禁心痛。在隐士林逋的祠堂前、苏轼修建的堤岸上,他无聊地捻着梅花(象征高洁),任凭细雨打湿衣衫。最后他突然醒悟:这一生,其实最向往的是乘一叶扁舟归隐江湖,而西湖正藏着这份向往。

全诗妙在"热闹与寂寞"的对比:白天车水马龙,傍晚人去楼空;眼前是酒楼欢宴,心里想的是渔舟归隐。就像我们现代人,身处繁华都市时,偶尔也会向往山野闲居。诗人用雨湿青衫、捻梅花这些细节,把这种矛盾心情写得格外动人。

白朴

白朴(1226—约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