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韩愈

野馆非我室,新居未能安。读书避尘杂,方觉此地闲。
过郭多园墟,桑果相接连。独游竟寂寞,如寄空云山。
夏景常昼毒,密林无鸣蝉。临溪一盥濯,清去肢体烦。
出林望曾城,君子在其间。戎府草章记,阻我此游盘。
忆昔西潭时,并持钓鱼竿。共忻得鲂鲤,烹鲙于我前。
几朝还复来,叹息时独言。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籍写给好友韩愈的一封信式作品,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友的思念和当下的生活感受。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居住环境(前八句):诗人说自己住在郊外简陋的房子里,虽然条件不好但能安静读书。周围有很多果园桑田,但独自游玩时还是感到寂寞,就像暂时停留在空旷的山里一样。夏天树林里闷热得连蝉都不叫,只有在溪边洗手时才能消除身体的燥热。

2. 思念友人(中间四句):诗人远望城墙,想到韩愈正在城里办公。因为韩愈在军府工作要写公文,所以不能和自己一起游玩。这里用"君子"称呼韩愈,显得既尊重又亲切。

3. 回忆往事(最后六句):诗人想起以前和韩愈在西潭钓鱼的快乐时光,他们一起钓到鲂鱼鲤鱼,当场煮着吃。现在只能一个人自言自语,盼望着什么时候能再相聚。通过对比过去的热闹和现在的孤单,更突出了对友人的思念。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生活化的场景表达感情,如读书、洗手、钓鱼等细节都很真实 - 对比手法运用自然,现在的孤独与过去的欢乐形成鲜明对照 - 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就像和老朋友拉家常一样亲切 - 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心情,如"无鸣蝉"的闷热衬托内心的烦躁

整首诗展现了唐代文人之间真挚的友谊,也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公务与闲适生活之间的矛盾心理。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