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晨的宫廷场景,同时暗含对国家局势的忧虑。
开头两句写黎明时分的宫廷景象:鱼藻门前(可能是宫门)的号角声渐渐消散,月亮西斜,喜鹊沾着露水。画面清冷而宁静,但“晓角残”暗示着某种紧张或不安的氛围。
接着两句写皇帝准备上朝的情景:宫门打开,侍从们簇拥着准备迎接皇帝。这里用“金舆”“银锁”等词突出宫廷的华丽,但“欲动”“初开”又给人一种匆忙感,似乎有紧急事务。
后四句笔锋一转,提到边疆战事:辽东(辽左)和东海传来紧急军报,秦地(指京城)也燃起烽火,战云密布。诗人感叹朝廷每天都有奏章递上,却似乎没有真正解决危机的良策,甚至不让有识之士(“书生”)献策治国。
全诗表面写宫廷晨景,实则暗讽朝廷面对危机时的无能与低效。诗人用对比手法——前四句的宁静与后四句的动荡形成反差,突出内心的忧虑。最后两句更是直接点明:朝廷看似忙碌,实则回避根本问题,甚至压制不同声音。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画面感强:从号角、月光到宫门开启,场景如电影镜头般生动。 2. 以小见大:通过清晨的细节,反映整个国家的危机。 3. 讽刺深刻:表面写“汉庭”(借指当朝)繁忙,实则批评其昏聩无能。
普通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一个忧国忧民的文人,在宁静的黎明看到动荡的阴影,无奈于统治者的麻木不仁。
郑琰
福建闽县人,字翰卿。任侠遨游闽中。工诗,词馆诸公争延致之,高文典册,多出其手。后至南京,徽州富人吴生以上宾礼遇之,每醉常骂主人为“钱虏”。吴与其兄构讼,疑琰泄其阴事,文致捕置京兆狱,瘐死狱中。有《二陬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