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春日望海

春山临渤海,征旅辍晨装。回瞰卢龙塞,斜瞻肃慎乡。
洪波回地轴,孤屿映云光。落日惊涛上,浮天骇浪长。
仙台隐螭驾,水府泛鼋梁。碣石朝烟灭,之罘归雁翔。
北巡非汉后,东幸异秦皇。搴旗羽林客,跋距少年场。
龙击驱辽水,鹏飞出带方。将举青丘缴,安访白霓裳。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是一首描绘春天望海景象的诗歌,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幅壮丽的海景图。

首先,诗歌开篇即点明时间和地点:“春山临渤海”,诗人站在春日的海边,面对着渤海。接着,“征旅辍晨装”,描述了旅行的队伍在早晨停下准备观赏海景。

接下来,诗人通过四句诗描绘了海边的景象。“回瞰卢龙塞,斜瞻肃慎乡”,卢龙塞和肃慎乡都是古代的地名,这里泛指海边一带。诗人目光所及,既有陆地也有海洋,视野开阔。“洪波回地轴,孤屿映云光”,描述了大海的波涛汹涌,巨大的海浪仿佛要撼动大地轴心,一座孤独的岛屿在云间闪耀。“落日惊涛上,浮天骇浪长”,则描绘了夕阳下的海景,海浪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更加壮观。

然后,诗人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描述了海上的仙山和神兽。“仙台隐螭驾,水府泛鼋梁”,仙台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螭驾则是神话中的神兽,水府则指海底世界。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神秘而壮丽的海上仙境图。

接着,诗人通过四句诗表达了皇帝巡游的场景。“北巡非汉后,东幸异秦皇”,描述了皇帝东巡的壮举,不同于历史上的汉皇和秦皇。“搴旗羽林客,跋距少年场”,羽林客指皇帝的卫士,跋距的少年则可能指年轻的勇士或随从。这两句诗展现了皇帝出行的盛况。

最后,诗人以龙和鹏两个神话生物为喻,表达了皇帝的威严和壮志。“龙击驱辽水,鹏飞出带方”,龙击指皇帝威武如龙,驱赶着辽水(一条河流);鹏飞则指皇帝如大鹏展翅,从带方(古代地名)腾飞而起。结尾两句“将举青丘缴,安访白霓裳”,青丘是古代神话中的仙山,缴指狩猎用的网,白霓裳则可能指仙女或神话中的生物。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皇帝征服海洋、探访仙境的期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海景图,并融入了神话、传说等元素,表达了诗人对皇帝东巡的赞美和期望。语言通俗易懂,避免了晦涩难懂的文言词句,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这首诗的精髓和魅力。

杨师道

杨师道(?-647年),字景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朝宰相,中书令杨恭仁之弟。杨师道出身弘农杨氏观王房,隋亡后投奔唐朝,拜上仪同、驸马都尉,娶桂阳公主为妻,后出任灵州总管,多次击退突厥入侵。历任吏部侍郎、太常卿,封安德郡公。636年(贞观十年),杨师道升任侍中。639年(贞观十三年),又改任中书令。李承乾谋反案后,被罢为吏部尚书。唐太宗东征时,杨师道暂代中书令,不久又罢为工部尚书。647年(贞观二十一年),杨师道病逝,追赠吏部尚书、并州都督,谥号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