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新姜与葺芷
仲尼胡不彻姜食,损智深讥藏戏剧。
将以愚民岂其然,半山失喜为动色。
拗执谁解镌此老,一时凿说契角臆。
我疑谂之神农书,增壮胃腑良有力。
吕令音商其味辛,调芼鱼蔬蘗香稷。
方冬沃土培其根,陇畦分封随壤息。
长须视苗廑献新,先时斸取奋锄棘。
青株斯拔薤本重,红萁半露蓤包侧。
骈指惊看产漆园,胝足疑为导积石。
欲捣芳辛入虀臼,为怜肤理傲金狄。
仆命荠荼涴诗雅,肩差梅桂班内则。
笑加束缚代书鲤,持助饔庖脍银鲫。
旱年宜姜谚有之,今岁雨多生意啬。
小摘酸寒类甲菜,大何婴冒期膝席。
公羊谷梁汝往哉,反音一笑当勿劾。
将以愚民岂其然,半山失喜为动色。
拗执谁解镌此老,一时凿说契角臆。
我疑谂之神农书,增壮胃腑良有力。
吕令音商其味辛,调芼鱼蔬蘗香稷。
方冬沃土培其根,陇畦分封随壤息。
长须视苗廑献新,先时斸取奋锄棘。
青株斯拔薤本重,红萁半露蓤包侧。
骈指惊看产漆园,胝足疑为导积石。
欲捣芳辛入虀臼,为怜肤理傲金狄。
仆命荠荼涴诗雅,肩差梅桂班内则。
笑加束缚代书鲤,持助饔庖脍银鲫。
旱年宜姜谚有之,今岁雨多生意啬。
小摘酸寒类甲菜,大何婴冒期膝席。
公羊谷梁汝往哉,反音一笑当勿劾。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送姜为引子,通过幽默诙谐的笔调探讨了姜的食用价值和文化内涵。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历史典故的调侃(前六句) 诗人开篇就玩了个文字游戏:孔子(仲尼)明明爱吃姜,王安石(半山)却误信姜会"损智"的说法。这里用轻松的语气讽刺了名人偏听偏信的滑稽,就像现代人调侃"专家说"一样生动。
2. 姜的实用价值("我疑谂之神农书"至"红萁半露蓤包侧") 诗人引用《神农本草经》,认真科普姜的实际功效:健胃消食、调味去腥。描写种姜过程像讲农业纪录片——冬天培土、分株栽培,直到收获时青苗红茎的鲜活画面,让读者仿佛闻到泥土香。
3. 烹饪情趣("骈指惊看产漆园"至"持助饔庖脍银鲫") 这里把姜拟人化:刚挖出的姜像骄傲的贵族("傲金狄"),加工时又像参加化妆舞会。诗人调皮地说要用姜来配鲫鱼,就像现代美食博主推荐"神仙搭配",充满生活趣味。
4. 现实关怀(最后八句) 笔锋转向民生:虽然谚语说"旱年宜姜",但今年多雨收成差。诗人自嘲只能送点寒酸的嫩姜,像朋友间半开玩笑的道歉。最后用《公羊传》《谷梁传》的典故打趣,仿佛说:"别较真啦",展现豁达心态。
全诗妙在: - 把药材知识讲得像美食节目 - 用种姜小事展现文人雅趣 - 结尾的自我解嘲特别接地气 就像现代人发朋友圈:先甩段子,再晒农家乐,最后自黑"礼轻情意重",读来亲切又有文化厚度。
郑清之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