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孙显世诗

邈矣上祖,垂休万叶。
广问弘被,崇轨峻蹑。
高山克荒,大川利涉。
繁兹惟祜,风连云接。(一章)
大人有作,二后利见。
九功敷奏,七德殷荐。
鼎实重饪,芳烈再扇。
奕叶弘道,天禄来宴。(二章)
道弘振古,祚来替今。
如彼在川,亦有浮沈。
大韶既系,响比我音。
岂曰荒止,涂弗克寻。(三章)
昌风改物,岂水易澜。
百川总纪,四海合源。
在彼焉取,聿来莫观。
曾是褊心,敢忘丘园。(四章)
员晖偏照,玄泽谬盈。
发彼承华,顿此增城。
托景灵云,倦游户庭。
匪曰能之,实忝长婴。(五章)
焕矣金虎,袭我皇猷。
孰云匪吝,仰愧苍流。
往蹇来反,弭迹一丘。
娈彼东朝,言即尔谋。(六章)
振振孙子,洪族之纪。
志拟龙潜,德配麟趾。
弘义朗节,克明峻轨。
遵彼中皋,于穆不已。(七章)
于穆不已,大都是阶。
之子于命,人应如颓。
厚德时迈,协风允谐。
惠此海湄,俾也可怀。(八章)
乃眷丘林,乐哉河曲。
解绂投簪,披褐怀玉。
遗情春台,托荫寒木。
言念伊人,温其在谷。(九章)
道俟人行,辞以义辑。
和容过表,余未云执。
惠音高播,清风骏集。
怀德形抚,临篇景立⑴。(十章)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答孙显世诗》可以看作是一封用诗歌形式写的回信,核心是表达对家族传承的敬畏、对道德修养的追求,以及隐逸田园的向往。全诗十章,每章都有不同的侧重点:

家族与传承(一、二、七章) 开篇用"高山大川"比喻祖先功业像山一样崇高、像江河一样滋养后代。提到家族美德代代相传("奕叶弘道"),子孙如龙潜藏却自带麟趾般的仁德,强调好的家风能跨越时代。

道德与修养(三、四、六章) 用"河流浮沉"比喻人生起伏,但主张坚守本心。特别提到人容易因环境改变("昌风改物"),但要像大海纳百川般保持开阔胸怀。其中"敢忘丘园"是亮点,暗示即便身处高位也不忘质朴初心。

隐逸情怀(五、八、九章) 这几章画面感最强:写厌倦官场("倦游户庭"),向往脱下官服("解绂投簪")、像隐士一样怀抱美玉般的高洁,在春台寒木间自得其乐。提到"一丘"(小山包)和"河曲"等意象,勾勒出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

回信的本意(十章) 结尾点明这是用诗歌交流思想,自谦说自己的话未必周全,但像清风一样传递真诚。最后"临篇景立"四字很妙,意思是读信时仿佛能看到对方站在眼前,体现文字的温度。

全诗最大特点是双线并行:一方面展示对家族责任的担当(儒家入世精神),另一方面流露对自由的渴望(道家出世思想)。这种矛盾恰恰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典型心态——在功业与隐逸间寻找平衡。诗中比喻通俗(山川、河流、大海),即使现代人也能感受到那种对自然与初心的眷恋。

陆云

陆云(262年-303年),字士龙,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官员、文学家,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五子。与其兄陆机合称“二陆”,曾任清河内史,故世称“陆清河”。陆云少聪颖,六岁即能文,被荐举时才十六岁。后陆云任吴王司马晏的郎中令,直言敢谏,经常批评吴王弊政,颇受司马晏礼遇,先后曾任尚书郎、侍御史,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清河内史等职。陆机死于“八王之乱”而被夷三族后,陆云也为之牵连入狱。尽管许多人上疏司马颖请求不要株连陆云,但他最终还是遇害了。时年四十二岁,无子,生有二女。由门生故吏迎葬于清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