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上侯使君
秋雨洗残暑,秋空渺寥廓。
秋清入花骨,风致殊洒落。
何人剪瑠璃,被以宝璎络。
英英妙点缀,细细疑纷错。
谁知一粟中,十里香喷礴。
自便金气爽,不赴东皇约。
黄裳得中正,无心羡丹镬。
我欲纵幽赏,村醪不堪酌。
攀折不辞劳,相对空索寞。
负流贤使君,襟怀富丘壑。
敬为使君寿,芳菲两相若。
秋清入花骨,风致殊洒落。
何人剪瑠璃,被以宝璎络。
英英妙点缀,细细疑纷错。
谁知一粟中,十里香喷礴。
自便金气爽,不赴东皇约。
黄裳得中正,无心羡丹镬。
我欲纵幽赏,村醪不堪酌。
攀折不辞劳,相对空索寞。
负流贤使君,襟怀富丘壑。
敬为使君寿,芳菲两相若。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桂花的美丽与芬芳,同时借花喻人,表达了对贤明官员"侯使君"的赞美和祝福。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八句)用生动的画面感描写秋日桂花:秋雨洗净了夏末的闷热,秋高气爽的蓝天下,桂花清雅脱俗地绽放。诗人用"剪瑠璃"形容桂花像精心雕琢的琉璃饰品,用"宝璎络"比喻桂枝如珠宝串成的华美项链,展现出桂花精致玲珑的美感。最妙的是"一粟中,十里香"这句,道出桂花虽小却能香飘十里的特质。
第二部分(中间六句)写桂花的品格:它不与春花争艳("不赴东皇约"),在秋天自成一道风景;它不追求艳丽的红色("无心羡丹镬"),保持本真的黄色("黄裳得中正"),暗喻君子当保持正直品性。诗人想摘花饮酒赏玩,却因村酒配不上桂花的高洁而作罢,这个细节很有意思。
第三部分(最后六句)点明主题:诗人将桂花与"侯使君"相比,称赞这位官员胸襟开阔如山水("襟怀富丘壑"),品格如桂花般芬芳高洁。最后以"敬为使君寿"的祝福作结,把桂花的美好与对使君的祝愿完美融合。
全诗最动人的是把桂花"小而香"的特点与人的品德联系起来,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表华丽,而在于内在的芬芳。诗人通过赏花这件小事,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传递了做人的道理,还表达了对好官的敬意,可谓一箭三雕。
袁燮
(1144—1224)庆元府鄞县人,字和叔,号絜斋。师事陆九渊。孝宗淳熙八年进士。调江阴尉。浙西大饥,前往赈恤有方。宁宗即位,为太学正。庆元党禁起,以论去。召为都官郎官,迁司封郎官、国子祭酒。后为礼部侍郎。与丞相史弥远争议和事,被劾罢。起知温州,进直学士。卒谥正献。有《絜斋集》、《絜斋家塾书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