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阳宫宋改书院,二程讲学于此

寂寞下高嵩,嵩之阳有宫。
层楼久倾圯,残碣卧荒丛。
唯有汉时柏,落落摇青空。
我感程夫子,时雨化育功。
千年冷门墙,未见易已东。
老仆心蒙蒙,睡去鼾如熊。
万籁各无语,小子坐春风。
伊川水舒舒,庭草自芄芄。
所得在太初,斯时谁与同。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嵩阳宫的荒凉景象,以及作者对宋代哲学家程颢、程颐(二程)在此讲学的追思。全诗通过对比古今,表达了对先贤教育精神的敬仰,同时暗含对当下文化衰落的感慨。

1. 荒凉与生机并存 诗的开头写嵩阳宫破败冷清("层楼久倾圮,残碣卧荒丛"),只有汉代的古柏依然挺立("唯有汉时柏,落落摇青空")。这里用残破的建筑对比顽强的古柏,暗示文化传承虽表面衰微,但精神内核仍存。

2. 致敬教育精神 "我感程夫子,时雨化育功"直接表达对二程教育思想的赞叹,将他们的教导比作滋润万物的春雨。后文"小子坐春风"用典故形容学生如沐春风的受教体验,强调教育能超越时空温暖后人。

3. 古今的孤独呼应 "千年冷门墙"暗示先贤思想如今被冷落,"斯时谁与同"则流露作者的孤独——他领悟到的朴素真理("所得在太初"),难觅知音。但"伊川水""庭草"的生机又暗示思想的生命力始终存在。

4. 巧用反差细节 诗中插入老仆打鼾的闲笔("老仆心蒙蒙,睡去鼾如熊"),用俗世酣睡对比"万籁无语"的肃穆,突出作者独自沉思的状态,让历史对话更具画面感。

全诗通过废墟、古柏、流水等意象,将哲思融入景物,传递出"文化精神看似沉寂实则永恒"的核心主题。语言看似平淡,但荒凉与生机的交织、古今思想的隔空呼应,形成深沉的情感张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