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煮蚕茧的场景,隐喻了奉献精神的伟大。诗人看到蚕茧被煮时,联想到蚕虫的命运——它们明知会死,却依然投入滚烫的水中,只为吐出丝来给人做衣服。诗人感叹:蚕的牺牲换来了人间的温暖,这种奉献看似残酷,却是维持世界运转的必要方式。
诗人进一步联想到古代圣贤,他们就像这些蚕一样,明知前路艰难却依然选择牺牲自我、造福百姓。诗中"同命蹈汤火"既写蚕的赴死,也暗指仁人志士的献身精神。最打动人心的点是诗人没有简单赞美奉献,而是用"可悯不在斯"表达复杂情感:真正值得同情的不是蚕被煮的瞬间,而是它们默默无闻的付出常常被人忽视。这种对平凡奉献者的深切共情,让诗歌超越简单的比喻,引发读者对生活中无名英雄的思考。
郑珍
(1806—1864)贵州遵义人,字子尹,号柴翁。道光十七年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咸丰间告归。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学宗许郑,精通文字音韵之学,熟悉古代宫室冠服制度。有《礼仪私笺》、《轮舆私笺》、《说文新附考》、《巢经巢经说》、《巢经巢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