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山

大雄真迹枕危峦,梵宇层楼耸万般。日月每从肩上过,
山河长在掌中看。仙峰不间三春秀,灵境何时六月寒。
更有上方人罕到,暮钟朝磬碧云端。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高耸入云的百丈山,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夸张的比喻,展现了山势的雄伟和寺庙的神圣氛围。

前两句直接点题:百丈山上保留着古老的佛教遗迹(大雄真迹),寺庙楼阁层层叠叠耸立在险峻的山峦间。"枕危峦"这个动作化的描写,让山势显得更有生命力。

中间四句用夸张手法表现山的高峻:在这里,日月仿佛从肩头掠过,山河就像被捧在掌心。这种描写既突出了山的高度,也暗含了佛教"包容天地"的境界。"仙峰"四季常青,"灵境"六月生寒的对比,更凸显了山的神秘与超凡脱俗。

最后两句把视线推向更高处:山顶还有常人难以到达的地方,只听得晨钟暮鼓的声音从云中传来。这个结尾余韵悠长,用声音代替实景描写,给人无限遐想空间。

全诗最精彩的是将物理高度转化为精神高度,通过"肩上过"、"掌中看"这样生活化的比喻,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山的巍峨,同时体会到修行者"胸怀天地"的境界。诗中"仙峰"、"灵境"等词既写实景,又暗含宗教意蕴,普通读者既能欣赏壮丽山景,也能感受到一丝超然物外的禅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