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惜哉征夫子,忧恨良独多。
浮天出鳀海,束马渡交河。
雪萦九折嶝,风卷万里波。
维舟无夕岛,秣骥乏平莎。
凌涛富惊沫,援木阙垂萝。
江飔鸣叠屿,流云照层阿。
玄埃晦朔马,白日照吴戈。
寝兴动征怨,寤寐起还歌。
晨装岂辍警,夕垒讵淹和。
苦哉远征人,悲矣将如何⑴。
浮天出鳀海,束马渡交河。
雪萦九折嶝,风卷万里波。
维舟无夕岛,秣骥乏平莎。
凌涛富惊沫,援木阙垂萝。
江飔鸣叠屿,流云照层阿。
玄埃晦朔马,白日照吴戈。
寝兴动征怨,寤寐起还歌。
晨装岂辍警,夕垒讵淹和。
苦哉远征人,悲矣将如何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远征士兵的艰辛生活和内心痛苦,充满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普通士兵的同情。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行军之苦(前八句):用"浮天大海""雪绕险路""狂风巨浪"等画面,表现行军途中的极端环境。战马找不到草料,士兵找不到休息地,连攀爬用的藤蔓都没有,突出远征的物资匮乏。
2. 战地景象(中间六句):描写战场的残酷。"黑尘遮天""烈日反光在武器上"形成强烈视觉对比,既写实又象征战争的压抑。昼夜不停的警戒状态,说明士兵始终处于高度紧张中。
3. 士兵心声(最后四句):直接抒发士兵的怨愤。他们睡梦中都在抱怨,醒来又不得不继续唱战歌,这种矛盾心理深刻展现被迫参战的无奈。最后"苦啊远征人"的感叹,是整首诗的情感爆发点。
艺术特色: - 善用对比:如"玄埃(黑尘)"与"白日"的色彩对比 - 画面感强:每个场景都像电影镜头 - 双线结构:既写客观环境,又写主观感受
核心思想: 通过士兵视角揭露战争残酷,没有英雄主义歌颂,只有对普通人生存困境的真实记录。诗中"惜哉""苦哉""悲矣"等感叹词,直接传递出反战情绪,这在古代战争题材诗歌中较为少见。
沈约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