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孤山

有形天地分,设险山河壮。
孤山镇南服,峨峨楚之望。
中立亡所倚,屹然怪其状。
石嵾入春空,翠柱支秋浪。
片时起雪痕,万顷排霜杖。
噫气专呼吸,横流以溟涨。
行人多躁进,那解明得丧。
不顾风涛险,半就江鱼葬。
挂席经其⑴旁,往往乞灵贶。
遂因孤独名,塑立轻盈像。
绰约姑射姿,梦魂巫峡想。
如何方面祠,终古承其妄。
五岳视三公,降杀不过两。
不然为子男,何以通祀享。
四气均分风,条融各有掌。
避其狂(四库本作吼)怒势,亦可利攸往。
亭育天地心,凭险恣荡漾(二字原缺,据四库本补)。
正直鬼神德,非名奚独飨。
不使悔吝侵,庶几忠信仗。
在人不在神,勿为虚稽颡。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孤山在天地间的壮丽景象,同时借景抒怀,探讨了人与自然、信仰与现实的复杂关系。

诗的开头用"有形天地分"形容孤山像一道分界线,将天地隔开,凸显其险峻雄伟。这座山独立于南方,高耸入云,成为楚地的标志性景观。诗人用"石嵾入春空"等句生动描绘了山势的陡峭,像石柱刺破春天的天空,又像翠绿的柱子支撑着秋日的浪涛。

诗中特别描写了山区的危险气候:瞬间就能掀起雪浪,万顷波涛像霜杖般排山倒海而来。这里狂风呼啸,江流汹涌,但许多行人却鲁莽前行,不理解其中的危险,结果葬身鱼腹。这既是对自然威力的描写,也暗喻人生道路上的风险。

当地人在山旁建祠祈福,塑造了轻盈的女神像,寄托美好想象。但诗人对此提出质疑:为什么这样偏远的祠堂能长久受人供奉?他认为五岳三公的祭祀制度都不过是一种人为规定。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自然界的四季变化各有规律,人类应当避开狂风怒涛的危险,顺势而为。天地养育万物,险峻的地势自有其存在的道理。真正的品德在于正直忠信,不在于向虚无的神灵跪拜。他强调"在人不在神",主张依靠人的力量而非盲目迷信。

全诗通过描绘孤山的壮美与危险,引申出对人生处世之道的思考,体现了理性务实的人生态度,反对盲从迷信的思想倾向。

余靖

(1000—1064)韶州曲江人,初名希古,字安道。仁宗天圣二年进士。累迁集贤校理,以谏罢范仲淹事被贬监筠州酒税。庆历中为右正言,支持新政。使契丹,还任知制诰、史馆修撰。再使契丹,以习契丹语被责,复遭茹孝标中伤,遂弃官返乡。皇祐四年起知桂州,经制广南东西路贼盗。寻又助狄青平定侬智高,留广西处置善后事宜。加集贤院学士,徙潭、青州。嘉祐间交阯进扰,任广西体量安抚使。后以尚书左丞知广州。有《武溪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