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皎然与友人李萼的唱和之作,主题围绕佛教修行展开。诗人用五个字(眉毛肠心牙)中的"牙"字作为韵脚,通过生动的比喻讲述自己对佛法的领悟。
全诗可以这样理解: 1. 前两句说自己的佛法是从"贯花"(可能指高僧)那里学来的,像花朵一样自然绽放的禅意就是最好的老师。 2. 三四句用植物生长作比:人的欲望(三尘)就像种子,而佛法如同春雨,能让善念的嫩芽萌发。"牙"即"芽",既扣题目又暗喻修行成果。 3. 五六句描写修行场景:打坐时油灯将尽(轮灯缺),深夜月光斜照(印月斜),展现僧人静修的清寂。 4.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只有真正看破"空"的境界(了空),像古代掌管典籍的史官那样通透,才算懂得禅宗真谛。
全诗妙在将抽象佛理具象化:用种子发芽喻修行进阶,用油灯残月衬修行环境,最后用史官比喻得道者的智慧。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让读者感受到禅修既需要外在环境(春雨、深夜),更需要内在觉悟(观种子、了空)。
皎然
僧皎然(730-799),俗姓谢,字清昼,湖州(浙江吴兴)人,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茶僧,吴兴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皎然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