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光将暮芳事未经托物念时濡毫成句
入春已三月,不见曜阳葩。有足限户阈,而能搴物华。
芳林仅只尺,幰车日来过。缟李感明雪,赪桃凝崇霞。
焱开通莺使,晖媚促䗬衙。要友具嘉游,岂乏玉鼻騧。
钩白出川曲,采绿向层阿。行乐固云得,将军犹枕戈。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即将结束却未能尽兴赏花的遗憾,同时暗含了对时局动荡的忧虑。全诗用浅近的语言展现了复杂的情感,我们可以分三部分来理解:
1. 春光流逝的焦急(前8句) 诗人开篇就感叹"入春三个月都没见到灿烂的鲜花",这种夸张说法凸显内心的焦灼。虽然腿脚能走路,眼睛能赏景,但实际只能困在院子里,近在咫尺的芳林和每日经过的华美马车都成了触不可及的风景。李花如雪、桃花似霞的美景,只能通过"感受"和"凝视"来想象,这种细腻的感官描写反而强化了无法亲身游玩的失落。
2. 热闹春景的反衬(中间6句) 诗中突然转入欢快的春日图景:黄莺像使者般穿梭,阳光媚得连蚜虫都活跃起来。朋友邀约游玩,还有骏马代步,可以去河边垂钓、上山采绿。这些鲜活的画面看似美好,实则是用"别人能享乐"来反衬自己的不得自由,就像用彩色电视播放给黑白电视观众看。
3. 乐景中的哀情(最后2句) 最妙的是结尾转折:纵然游乐令人愉悦,但想到将军还枕着武器备战,瞬间消解了所有春游的兴致。这种"由喜转忧"的笔法,像正在听欢快音乐突然插播警报,揭示出表面赏春背后是时局动荡的深层忧虑。诗人或许用"将军枕戈"暗示战乱将至,或许只是比喻自己心有挂碍无法尽兴,但都让整首诗的意境陡然深沉。
全诗就像用春日滤镜拍摄的纪录片,明丽色彩下藏着时代的阴影。诗人将个人遗憾与家国情怀自然交融,用赏花不得的小切口,写出了大时代里人们共同的困顿与忧思。
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