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并序 其三十五
父母生男女,没娑可怜许。
逢著好饮食,纸里将(一作「相」)来与。
心恒意(一作「忆」)不忘,入家觅男女。
养大长(一作「将」)成人,角睛(项校「眼」)难共语。
五逆前后事,我死即到汝。
逢著好饮食,纸里将(一作「相」)来与。
心恒意(一作「忆」)不忘,入家觅男女。
养大长(一作「将」)成人,角睛(项校「眼」)难共语。
五逆前后事,我死即到汝。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直白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令人心酸的亲子关系故事,展现了传统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矛盾。
开头四句像镜头特写:父母把好吃的用纸包好留给子女,这个"纸包食物"的细节特别真实,既表现父母省吃俭用的节俭,又暗藏他们表达爱的笨拙方式。"心恒意不忘"四句笔锋一转:父母年老后回家寻求照顾,却发现养大的孩子已经变得冷漠,连眼神交流都充满隔阂。最后两句的"五逆"(古代指不孝的重罪)像是老人绝望的诅咒,用"我死即到汝"这种带着迷信色彩的狠话,反衬出受伤之深。
全诗最震撼的是用"角睛难共语"(瞪着眼睛都无法沟通)这个画面,把亲子间的鸿沟具象化。那些纸包里省下的食物,最终变成了彼此眼中的刺。诗人没有评判对错,只是呈现这种普遍的家庭悲剧——用一生积蓄的爱养大的孩子,最后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这种跨越千年的家庭情感困境,至今仍能引发强烈共鸣。
王梵志
卫州黎阳人。约唐初数十年间在世。幼时家境尚殷富,多读诗书,曾有妻室儿女,中年后家业败落,遂皈信佛教。晚况萧条,享年逾七十。喜作诗宣弘佛理,劝诫世人,多用村言俚语,唐时民间流传颇广。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