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孝子戴仲英
忆昨干戈起,白日风尘昏。
子家浠水上,少小失双亲。
生死不相知,念念徒酸辛。
艰难适异乡,乃谓他人昆。
圣人握乾符,仗剑靖妖氛。
思亲不可见,忽见故乡人。
闻言隔九泉,涕泪沾衣襟。
兹行返故乡,累土成丘坟。
坟前植松柏,惨淡结愁云。
常存纯孝名,锡类垂子孙。
子家浠水上,少小失双亲。
生死不相知,念念徒酸辛。
艰难适异乡,乃谓他人昆。
圣人握乾符,仗剑靖妖氛。
思亲不可见,忽见故乡人。
闻言隔九泉,涕泪沾衣襟。
兹行返故乡,累土成丘坟。
坟前植松柏,惨淡结愁云。
常存纯孝名,锡类垂子孙。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战乱年代孝子寻亲的感人故事,用白描手法展现了普通人在动荡中的苦难与坚守。
开篇用"干戈起""风尘昏"六个字就勾勒出战火纷飞的乱世图景。主人公从小在浠水边长大,年幼失去双亲,生死不明,这种"知道亲人可能就在某处却永远找不到"的煎熬,比确知死讯更折磨人。他被迫流落异乡,认他人作兄弟("乃谓他人昆"),道出了乱世中百姓抱团取暖的生存智慧。
转机出现在"圣人"(可能指明君或起义领袖)平定战乱后。主人公遇到同乡,却得知父母早已离世,这个"希望燃起又破灭"的瞬间最揪心——"闻言隔九泉"时,泪水打湿衣襟的细节描写特别打动人。
最后他回到故乡,用最朴素的方式尽孝:堆土为坟,栽种松柏。松柏既是生命力的象征,也暗示着他将永远守护这份思念。"惨淡结愁云"的描写,把无形的哀伤化作了可见的意象。结尾说这份孝心会福泽子孙,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对"善良终有回报"的朴素信仰。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邻家老人讲故事,但每个画面都饱含真情。它告诉我们:在战争这样的时代洪流中,普通人就像暴风雨中的小树,但人性中最本真的亲情,永远是最坚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