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探讨了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世俗的成功标准未必值得追求,真正的智慧在于看透世事无常,保持内心的从容。
前四句像在吐槽社会现象:所谓"贤者"(有德行的人)连饭都吃不饱,那当官务农还有什么意义?"圣人"(道德楷模)的行为常常违背时代潮流,为何却被世人追捧?这里用反讽手法揭示了社会评价体系的荒谬性。
中间两句点破人生真相:人的显达或落魄都有原因,兴盛衰败都是偶然。就像自然界的春秋交替,人生起伏本是常态。最后两句给出处世智慧:既然明白这个道理,不如像四季更替般坦然,在短暂人生中保持从容淡定的心态。
全诗魅力在于用日常意象(吃饭、种田、季节变化)来解构严肃的人生课题,把深奥的哲理说得像聊天一样轻松。它提醒我们:不必被世俗标准绑架,看淡得失才能活得自在。这种穿越古今的生存智慧,至今仍能引发普通人的共鸣。
郑樵
郑樵(1104年4月26日—1162年4月26日),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福建莆田)人,世称夹漈先生,中国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郑樵生于北宋崇宁三年三月三十日(1104年4月26日),一生不应科举,刻苦力学30年,立志读遍古今书,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在经学、礼乐学、语言学、自然科学、文献学、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卒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三月七日(1162年4月26日)。郑樵著述有80余种,但大部分已佚亡,今存《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等遗文,其中《通志》堪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