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优美的江边沙洲生活场景,充满了自然之美和闲适之趣。
前四句写景:诗人特别喜欢这个有水有竹的江边住所,傍晚时分的春树刚刚长出绿荫。江水翻涌着新月,月光像碎金般洒在水面,微风吹散了薄云,让树叶显得稀疏可见。这里用"金波"形容月光,"玉叶"比喻树叶,把普通景物写得格外精致。
后四句写生活:深夜能听到江上渔夫的歌声和划桨声,远处有一点渔火照着叉鱼的人。诗人说自己在这里住了两年寻找好诗句,但总觉得笔下的风景比不上眼前真实的楚地风光。最后两句很谦虚,说自己的文字配不上眼前美景。
全诗妙在三点: 1. 动静结合:既有静止的树、云、月,又有动态的浪、风、渔火 2. 感官丰富:视觉(新月、渔火)、听觉(夜歌)、触觉(微风)都写到了 3. 生活气息:不是单纯写景,而是加入了渔民夜捕的生活场景
诗人用朴素的语言把寻常的江边夜色写得生动迷人,最后还谦虚地表示真实风景比诗句更美,这种真诚反而让诗更有味道。读完仿佛能看到波光粼粼的江面,听到远处隐约的渔歌,感受到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真挚喜爱。
李群玉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