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曲 忆难鸣山旧游

鸡鸣山下荒丘住。客吊古问驿亭父。几何年野屋丛祠,灭没犁烟锄雨。默寻思半晌无言,逆旅又催人去。指峰前代好磨笄,是血泪当时洒处。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鹦鹉曲 忆难鸣山旧游》通过一个旅人的视角,描绘了时光流逝、历史沧桑的感慨。

开篇"鸡鸣山下荒丘住"直接带我们来到一个荒凉的山丘,这里曾经可能很热闹,如今只剩萧条。一个路过的旅人向驿站老人打听这里的往事,却发现连当地老人也记不清这里究竟荒废了多少年——"野屋丛祠"早已消失在农民的犁耙和锄头之下,暗示着平凡日常劳作对历史痕迹的无声消磨。

中间"默寻思半晌无言"特别生动,旅人陷入沉思却无话可说,这时客栈催促启程的声响打破了沉默。这个细节让画面突然鲜活起来,我们仿佛看到旅人站在废墟前发呆,店小二在身后催促的场景。

最后两句是全诗最震撼的部分:老人指着山峰前一块磨刀石说,这是古代女子磨簪子的地方,那些泪痕都是当年她们痛哭时留下的。这里用"磨笄"(古代女子发簪)这个具体物件,把抽象的历史伤痛变得可触可感,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千百年前真实存在过的悲欢。

整首诗像一部微型历史纪录片:镜头从荒丘全景推到老人与旅人的特写,最后定格在一块带泪痕的磨石上。它告诉我们,再轰轰烈烈的历史,最终都可能被寻常的炊烟犁耙覆盖,但某些具体物件却能让百年前的眼泪穿越时空,依然灼痛后来者的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