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德言亲睹洛伽观音相遂依所见绘画朝夕严奉且求赞语敬题其旁
具足圆通性,一念本昭彻。佛我与信心,是三无差别。
凡人未见圣,如渴以河说。佛身忽现前,如水印秋月。
心精自开遮,见根匪优劣。念中有大士,珠璎百宝结。
补陀洛伽相,在在犹日揭。是名为正观,倒想作奇绝。
稽首圆通尊,兹念无起灭。非相亦非念,不盈复不阙。
唯然观自在,无眼耳鼻舌。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叫郑德言的人亲眼目睹观音菩萨显灵后,将其形象画下来日夜供奉的故事。全诗用生动的比喻和佛学哲理,探讨了信仰、修行与觉悟的关系。
诗歌开篇点明观音菩萨具有圆满通达的佛性("圆通性"),只要心念纯净就能清晰感知("一念本昭彻")。接着用三个"无差别"说明:佛、信徒和虔诚心本质是一体的,就像水、月亮和水中月影的关系。
中间部分用生活化比喻解释修行过程:普通人没见过菩萨,就像口渴时听别人描述河水;但当佛身突然显现时,就像水中清晰映出秋月。这里强调修行关键不在感官能力高低("见根匪优劣"),而在于内心是否纯净。
后段描写郑德言画中的观音形象:佩戴珠宝璎珞的庄严法相("珠璎百宝结"),如同太阳般光辉普照。诗人指出这种通过亲身见证产生的信仰("正观"),比凭空想象更真实可贵。
结尾升华主题:真正的觉悟既不是执着形象,也不是强求心念,而是一种自然状态("不盈不阙")。最后以"无眼耳鼻舌"收尾,呼应佛教"无色相"思想——最高境界是超越感官认知的。
全诗巧妙地将佛理融入艺术创作故事,用"水中月"等易懂比喻阐释深奥哲理,既展现了信仰的感染力,也传递了"心诚则灵"的修行智慧。
郑清之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