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少林寺

夕阳半岭照松关,初地幽栖少室山。
僧磬自鸣林鸟静,天风不动石萝闲。
悬岩五乳青冥外,古树三花杳霭间。
闻道折芦人去远,锡飞常带白云还。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夕阳下的少林寺,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意境。

夕阳半岭照松关:夕阳斜照在山岭上,余晖洒在松树掩映的山门。开篇就勾勒出一幅静谧的黄昏图景,让人仿佛看到金色的阳光穿过松枝,为古寺披上一层温暖的光辉。

初地幽栖少室山:少林寺坐落在少室山,是僧人清修的好地方。"幽栖"二字点出寺庙远离尘嚣,环境清幽,给人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

僧磬自鸣林鸟静:寺庙的磬声悠然响起,林中的鸟儿也安静下来。这里用声音反衬宁静,磬声回荡更显出山林的空寂,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一种超脱的氛围中。

天风不动石萝闲:山风轻柔,石壁上的藤萝静静垂挂。"不动"和"闲"字传递出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仿佛时间在这里放慢了脚步。

悬岩五乳青冥外:远处陡峭的山崖高耸入云,"五乳"可能指山峰的形状,给人一种险峻而壮丽的感觉。

古树三花杳霭间:古老的树木在薄雾中若隐若现,"三花"可能指树上的花朵,增添了一丝朦胧的美感。这两句写远景,山崖和古树在云雾中显得神秘而悠远。

闻道折芦人去远,锡飞常带白云还:最后两句借用达摩祖师"折芦渡江"的典故,说高僧虽已远去,但他的锡杖(象征佛法)仍带着白云归来。这里暗含禅意,表达佛法长存、精神不灭的哲理。

整体来看,这首诗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少林寺的黄昏景色,从近处的松林、磬声,到远处的山崖、古树,层层递进,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最后引入禅宗典故,升华主题,让读者感受到佛门的清净与超脱。诗中动静结合,语言清新自然,读来让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那片幽静的山林之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