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并序 其四十八
兄弟义居活,一种有男女。
儿小教读书,女小教针补。
儿大与(郭校「须」)娶妻,女大须嫁去。
当房作私产,共语觅嗔处。
好贪竞盛吃,无心奉父母。
外姓能蛆姡,啾唧由女妇。
一日三场刽,自分不由父。
儿小教读书,女小教针补。
儿大与(郭校「须」)娶妻,女大须嫁去。
当房作私产,共语觅嗔处。
好贪竞盛吃,无心奉父母。
外姓能蛆姡,啾唧由女妇。
一日三场刽,自分不由父。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大白话讲了一个家庭内部矛盾的故事,核心是"兄弟分家"带来的亲情撕裂。
开头四句描绘理想家庭图景:兄弟不分家一起生活,儿子教读书、女儿教针线,按传统给儿子娶妻、让女儿出嫁。这里用"针补"(缝补衣服)和"读书"的对比,生动展现古代男女不同的成长路径。
但转折从"当房作私产"开始,暴露出人性阴暗面:兄弟们各自打小算盘,见面就吵架。用"好贪竞盛吃"(抢着吃好的)这种生活化场景,讽刺他们像饿鬼投胎一样只顾自己,连父母都不管。"外姓"(儿媳)和"女妇"(出嫁姐妹)被指责像蛆虫一样挑拨离间,说明古人把家庭矛盾常归咎于女性——这种偏见是时代的局限性。
最后两句最扎心:一天吵三次架,分家时根本不把老父亲放在眼里。"刽"(用刀割)字形象地写出亲情被利益切割的痛感,而"自分不由父"更是直接打脸传统孝道,揭露所谓"大家庭"在金钱面前不堪一击。
全诗像一部古代家庭纪录片,没有华丽辞藻,只用"抢饭吃""吵架甩锅"这些接地气的细节,就让读者看到:再亲密的手足,在利益面前也可能变成陌生人。这种对人性弱点的观察,放在现代拆迁分房、遗产争夺的语境里依然能引发共鸣。
王梵志
卫州黎阳人。约唐初数十年间在世。幼时家境尚殷富,多读诗书,曾有妻室儿女,中年后家业败落,遂皈信佛教。晚况萧条,享年逾七十。喜作诗宣弘佛理,劝诫世人,多用村言俚语,唐时民间流传颇广。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