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题梅扇

梅花韵似才人面。为伊写在春风扇。人面似花妍。花应不解言。
在手微风动。勾引相思梦。莫用插酴醿。酴醿羞见伊。

鉴赏

这是为画着梅花扇子题写的一首小令,属于咏物之作,借梅扇写春情,也有一番巧思。

上片写持扇而观时见画思人的内心活动,以扇上梅花与意中人面联系比较,表露对伊人的倾慕爱恋之情。句意是:梅花的标致就像有才华的伊人的面貌,如今伊人被画在可以吹拂春风的扇页上。伊人的面貌就象梅花一样美好,只是应该承认,梅花却不能理解人的语言。这里化用了两个典故。其一,见《旧唐书·杨再思传》。张易之的弟弟张昌宗(六郎)以美好的姿容受到则天皇帝的宠幸,杨再思就阿谀奉承地说:“人言六郎面似莲花,再思以为莲花似六郎,非六郎似莲花也。”词中只是为了切题,把莲花换成了梅花,但却巧妙地把无耻谄媚之言化为衷心赞美之辞,用梅花衬托才人,直有拜倒伊前、五体投地的意味。其二,见《开元天宝遗事》:“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帝与贵戚赏焉。左右皆叹羡久之。帝指贵妃示于左右曰:‘争如我解语花?’”后来遂用解语花来比喻美人。词中用此,意思仍然是借花赞人,人比花好;因为人能解言,意味着善体人意。先以花比人,后又以人比花,反复言之,由于意不能自己。比来比去,总是花不如人,人胜于花,可以突出才人在其心目中神圣而崇高的地位。即使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也可以见出其意有所向,爱有所专。

下片写持扇而摇时因风遐想的内心活动,进一步表露相思景仰的一片深情。句意是:把扇在手,徐徐摇动,轻轻扇起微风,柔和的风使人不禁联想到伊人的温存,于是勾引起相思的梦来。只是莫要在梳妆时把酴醾花插到头上啊,因为酴醾花也自惭形秽,羞于见到像梅花那样美好的才人哩。“微风”,与上片“春风”相应,春风柔和温暖,容易产生爱抚怜惜的通感,勾引相思,因而顺理合情。“酴醾”,花名,以颜色像酴醾酒而得名,花期迟在春末,故苏轼诗云:“酴醾不争春,寂寞开最晚”(《分类东坡诗》二十《杜沂游武昌以酴醾花菩萨泉见饷》之一)。这里主要是用来衬托梅花、突出才人,表露为之倾倒的情意,同时还隐约透露出莫教残春恼人意绪的别趣。

伊,通常指第三人称,有时也指第二人称。如《刘知远诸宫调》:“三娘告启刘知远,伊自参详,我因伊吃尽兄打桄(折磨)。”词中也可以从第二人称来体会其情话喁喁之状,更觉亲昵缠绵。

这首小令题为梅扇,其实着眼于持扇人的情怀。从词意看,疑是为歌伎而作,时间应是暮春。词中摹写女伎心理,设身处地,体察入微,故能口吻毕肖,婉而有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菩萨蛮·题梅扇》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梅花和美女的赞美之情,以及由此引发的相思之情。

首先,诗的前两句“梅花韵似才人面。为伊写在春风扇。”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梅花的姿态优美,就像一位才情横溢的女子,诗人将这美丽的景象描画在了一把春风中的扇子上。这里,梅花和美女都被赋予了美好的形象,扇子则是承载这份美丽的媒介。

接下来的两句“人面似花妍。花应不解言。”进一步将人面与花比作,强调了梅花和美女的相似之处。诗人认为梅花就像人的面孔那样美丽,而花却不能说话,无法表达它的美丽。这里通过对比表现了诗人对梅花和美女的赞美。

而后,“在手微风动。勾引相思梦。”写的是扇子在手中轻轻扇动,微风吹起,给人带来一种梦幻般的感受。这微风仿佛勾起了诗人的相思之情,引发了他对于美好事物的回忆和思念。

最后一句“莫用插酴醿。酴醿羞见伊。”则是说不要将这扇子插在酴醿花旁,因为酴醿花会感到羞愧,因为它无法与扇子上的梅花相比美。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对梅花的赞美之情,还暗示了梅花的美丽是独一无二的。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将梅花的美丽、女性的美好以及由此引发的相思之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优雅而细腻的艺术魅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