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天天登上"望云亭"看云、等云的执着心境,背后暗含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前两句写行为:诗人每天都担心没有云可看,所以不嫌麻烦频繁登亭,只为静静守候云的到来。这里的"云"既是自然景物,也象征某种精神寄托或理想追求。
后两句写孤独:虽然大家都知道亭子下方(现实生活)离"眠云"(理想境界)很远,但真正能登上高处(达到精神高度)理解这种追求的人却没几个。"解到上头"用登高比喻对精神境界的领悟,暗示知音稀少。
全诗妙在把"看云"这件小事写出了哲学意味。表面是等云、看云的日常,实则表达: 1. 对美好事物(云)的执着守望 2. 追求精神境界时的孤独感 3. 高处不胜寒的知音之叹
就像现代人追日出、等流星一样,诗人通过"望云"这个动作,让我们看到了古人那份纯粹的精神追求,以及"曲高和寡"的淡淡惆怅。
朱庆馀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