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卿行
在秦不似在赵欢,马角乌头忽系累。
夏扶面赤宋意青,盖聂论剑徒瞪瞪。
狗屠博人皆可取,乃使舞阳童子行。
于期颈断渐离起,荆轲耳湿田光死。
计疏把袖咸阳宫,药囊利过夫人匕。
燕姬美丽能鼓琴,酒入马肝燕丹心。
当时坐令失知己,数载空留击筑音。
嗟哉舍生何比比,白虹气兆亡燕市。
辽东父子复穷愁,舆图垂献将军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荆卿行》讲的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1. 故事背景 开头交代了人物关系:秦始皇(秦皇帝)小时候在赵国当人质,和燕国太子丹是玩伴。后来秦始皇回国掌权,却反过来欺负曾经的伙伴,逼得燕国太子丹不得不找人刺杀他。
2. 荆轲的团队 诗中提到几个关键人物: - 夏扶、宋意:荆轲的朋友,一个容易脸红,一个脸色发青,形容他们性格鲜明。 - 盖聂:剑术高手,但只会瞪眼说大话,暗示真正敢行动的人不多。 - 狗屠(杀狗的屠夫):看似低贱却比舞阳(秦舞阳,荆轲的助手)更可靠,讽刺秦舞阳关键时刻掉链子。
3. 悲壮的牺牲 - 樊於期:主动献出头颅让荆轲取信秦王。 - 高渐离:荆轲死后继续反抗,最后被弄瞎眼睛。 - 田光:为了保密自杀,荆轲听到消息时耳朵都湿了(可能是流泪)。
4. 刺杀失败 荆轲在咸阳宫抓住秦王袖子却没刺中,反而被药囊(装药的袋子)挡了一下,不如秦始皇妃子的匕首快。这里用对比讽刺计划不够周密。
5. 燕国的悲剧 - 燕姬:美丽善琴的女子,暗指燕国太子丹的优柔寡断(“酒入马肝”比喻糊涂决策)。 - 结局:刺杀失败导致燕国灭亡,连辽东的残余势力(“辽东父子”)最后也投降了。
核心思想 这首诗通过荆轲刺秦的故事,表达了对“舍生取义”精神的赞美,但也暗含讽刺: - 勇气可贵:荆轲等人明知必死仍挺身而出。 - 现实残酷:个人英雄主义敌不过强权,燕国因决策失误而灭亡。 - 历史教训:诗中“白虹气兆”暗示天意难违,但更多是批评燕国领导层的无能。
语言特色 - 用对比(如“狗屠”vs“舞阳童子”)突出人物性格。 - 画面感强(如“颈断”“耳湿”),让人感受到血腥与悲壮。 - 结尾“舆图垂献将军头”用地图和头颅的意象,讽刺投降的屈辱。
简单说,这是一首“热血与遗憾交织的史诗”,既有对英雄的致敬,也有对历史悲剧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