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戍江南寄京

贾谊长沙国,屈平湘水滨。江南瘴疠地,从来多逐臣。

粤余非巧宦,少小拙谋身。欲飞无假翼,思鸣不值晨。

如何载笔士,翻作负戈人。飘飖如木偶,叶置同刍狗。

失路乃西浮,非狂亦东走。晚岁出函关,方春度京口。

石城临虎据,天津望牛斗。牛斗盛妖氛,枭獍已成群。

郤超初入暮,王粲始从军。裹粮楚山际,披甲吴江汶。

吴江一浩荡,楚山何纠纷。惊波上溅日,乔木下临云。

系越恒资辩,喻蜀几飞文。鲁连唯救患,吾彦不争勋。

羁游岁月久,归思常搔首。非关不树萱,岂为无杯酒。

数载辞乡县,三秋别亲友。壮志后风云,衰鬓先蒲柳。

心绪乱如丝,空怀畴昔时。昔时游帝里,弱岁逢知己。

旅食南馆中,飞盖西园里。河间本好书,东平唯爱士。

英辩接天人,清言洞名理。凤池时寓直,麟阁常游止。

胜地盛宾僚,丽景相携招。舟泛昆明水,骑指渭津桥。

祓除临灞岸,供帐出东郊。宜城酝始熟,阳翟曲新调。

绕树乌啼夜,ず麦雉飞朝。细尘梁下落,长袖掌中娇。

欢娱三乐至,怀抱百忧销。梦想犹如昨,寻思久寂寥。

一朝牵世网,万里逐波潮。回轮常自转,悬旆不堪摇。

登高视衿带,乡关白云外。回首望孤城,愁人益不平。

华亭宵鹤唳,幽谷早莺鸣。断绝心难续,惝恍魂屡惊。

群纪通家好,邹鲁故乡情。若值南飞雁,时能访希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一位被贬江南的官员写给京城亲友的内心独白,用现代视角可以这样理解:

1. 开篇以古人自比 诗人把自己比作被贬长沙的贾谊和投江的屈原,暗示自己像古代忠臣一样遭遇不公。江南潮湿闷热的环境("瘴疠地")历来是流放官员的地方,为全诗奠定了怀才不遇的基调。

2. 职场困境的现代写照 "我不是会钻营的人,从小就不懂为自己打算"——诗人坦诚自己性格耿直,像没有翅膀的鸟飞不起来,像错过晨光的鸡无法啼鸣。最讽刺的是,一个拿笔的文官("载笔士")竟被派去扛兵器("负戈人"),这种错位感就像今天让作家去扛枪打仗。

3. 战乱中的漂泊感 诗中描写乘船过长江、穿山越岭的艰辛,用"木偶""稻草狗"形容自己身不由己的状态。战火纷飞中("枭獍成群"指叛军),他像三国时的王粲一样被迫参军,在楚山吴水间辗转,画面感极强。

4. 中年思乡的破防瞬间 离乡多年后,诗人突然发现:壮志未酬头发先白("衰鬓先蒲柳"),这种中年危机感特别真实。他失眠时回忆京城生活细节:和朋友在西园驾车游玩,在昆明湖划船,在灞桥边聚会...这些鲜活的记忆碎片,与眼前孤独形成强烈对比。

5. 结尾的开放式提问 最后望着白云外的故乡,听着鹤唳莺鸣,诗人陷入矛盾:既想坚持理想(如鲁仲连救国不图回报),又渴望回归平静生活。最后托南飞雁指信,留下一个未完成的期待,让读者感受到他剪不断的乡愁。

全诗的魅力在于用具体场景表达普遍情感:职场挫折、中年迷茫、战乱漂泊、思乡情切,这些穿越时空的共鸣点,通过行军帐篷、白发、旧友聚会等细节变得可感可知。诗人没有直接喊苦,而是用"系越恒资辩"(像古人那样靠智慧解决问题)等典故含蓄表达骨气,这种克制反而更打动人心。

孙万寿

孙万寿(?~608)字仙期,一字遐年,隋信都武强(今河北武强西南)人。生年不详,约卒于隋炀帝大业四年前后七年中,年五十二岁。祖宝,魏散骑常侍。父灵晖,齐国子博士。仁寿初,征拜豫章王长史,大业元年(605)转为齐王文学。当时诸王官属多被夷灭,万寿不自安,因谢病免。久之,授大理司直,卒于官,时年五十二。万寿著有文集十卷,已散佚,今存诗九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