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引发读者对感知本质的思考,语言简单却充满哲理。
前四句用两个生动的例子提问:芭蕉听到雷声就舒展叶子,但它的"耳朵"长在哪里?葵花跟着太阳转动,可它的"眼睛"又在何处?这里用拟人手法,把植物写得像人一样有感官,但其实是在暗示——我们以为的"看"和"听"未必需要具体的器官。
后两句点明主旨:如果能真正理解"眼耳"感知世界的本质(即不执着于具体的感官位置),就能突破表象的束缚,看透世间万物的联系(千门万户的隐喻)。就像植物没有人类的眼睛耳朵,却依然能感知环境变化。
全诗的精妙在于: 1. 用生活化比喻降低理解门槛,芭蕉葵花都是田间常见植物 2. 通过反常识提问打破思维定式,让人重新思考"感知"的本质 3. 最后升华到认知境界——真正的智慧是超越表象,直见本质
这种写法类似现代人用手机比喻人际关系:我们总说"保持联系",但真正连接我们的并不是那台金属机器,而是背后的情感与理解。诗人用同样的逻辑,引导我们思考感知世界的方式。
释思岳
释思岳,号蒙庵。住漳州净众寺,迁鼓山,晚住福州东禅。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宗杲禅师法嗣。有《东禅蒙庵岳和尚语》一卷,收入《古尊宿语要》卷五。《嘉泰普灯录》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十八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