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棵高大孤傲的梧桐树,通过简洁的意象传递出深刻的寓意。
前两句"龙门百尺时,排云少孤立"用夸张手法写梧桐树的高度——像龙门一样高达百尺,在云端独自挺立。"排云"二字让树有了冲破云霄的动感,"少孤立"则透露出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
后两句"分根荫玉池,欲待高鸾集"笔锋一转:虽然孤独,但梧桐的根须能为池水遮荫("玉池"形容池水清澈),茂密的树冠更在等待凤凰("高鸾")来栖息。这里用"分根"这个细节展现树木的生命力,而"欲待"二字则赋予梧桐以期盼的姿态。
全诗的精妙在于: 1. 用"孤桐"象征怀才不遇的君子,虽处境孤独但依然保持高洁 2. "待凤凰"的典故暗含终将遇明主的希望 3. 短短20个字既有视觉高度(百尺),又有空间层次(从树根到树冠) 4. 把植物写出了人的姿态,静止的景物中藏着动态的期待
就像现在我们会说"是金子总会发光",这首诗用梧桐树告诉我们:真正优秀的人,即使暂时孤独,也终会等到赏识他的人。
沈约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