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西天目山的壮丽景色和诗人超脱尘世的心境,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写实景(前四句): 用通俗的比喻说,这里就像长江黄河的源头一样重要(苕水之源),初次攀登时感觉像到了古代圣贤居住的邾鲁之地。山顶的三个水池像人工开凿的(实际是天然形成的),而这里的一捧水落下就能化作滋润大地的雨——强调山水虽小却蕴含巨大能量。
第二层写感受(五六句): 诗人爬山时专注到忘记自己离天空有多近,这种忘我的状态让他感觉自己和白云一样自由自在。这里用"脚踩云朵"的生动画面,表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畅快。
第三层写理想(最后两句): 诗人幻想未来能在山泉边盖间房子,用清澈的泉水洗净世俗的牵绊,学习道家"返璞归真"的修行。这里的"大还"不是指具体丹药,而是比喻回归本真的精神境界。
全诗妙在把爬山经历写成了一场精神洗礼:从初见山水的震撼,到登山时的物我两忘,最后升华为对隐居修行的向往。诗中"反掌间""枕泉玉"等鲜活的比喻,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自然不仅能滋养万物,更能净化人的心灵。
施枢
施枢,约宋理宗端平中前后在世(即约公元一二三五年前后在世)字知言,号芸隐,丹从人。生卒年均不详,工诗。嘉熙时,(公元一二三九年左右)尝为浙东转运使幕属。又尝为越州府僚。枢著有芸隐倦游迁及芸隐横舟稿各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