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客中抒感(一九四零年)

战鼓频惊飞雁,乡音难寄征鸿。
年来飘泊大江东。
回首苍茫烟重。
投笔班超壮志,着辫祖逖英雄。
男儿慷慨赴军戎。
大好神州驰鞚。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于1940年抗战时期,作者用豪迈又带着乡愁的笔触,描绘了战乱年代热血男儿的家国情怀。

上阕(前四句)像电影镜头般展开:战鼓声惊飞了大雁(暗示战事紧张),想给家乡写信却找不到信使(反映战乱阻隔)。诗人像一叶孤舟在长江漂泊,回头望去只见烟雾笼罩的远方(表现对故乡的思念和前途的迷茫)。这里用"飞雁""征鸿"等意象,把战争带来的动荡感写得既壮阔又苍凉。

下阕(后四句)笔锋一转,用两个历史典故点燃热血:班超投笔从戎(东汉名将放弃文职参军)、祖逖中流击楫(东晋名将渡江时发誓收复失地)。最后两句直接抒发报国壮志:好男儿就该穿上军装,在神州大地上策马奔腾("驰鞚"就是纵马疾驰的意思)。这里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相连,充满英雄气概。

全词妙在既有"回首苍茫"的深沉,又有"慷慨赴军"的激昂,就像用毛笔在硝烟中写下的决心书。诗人把古典诗词的韵味和抗战的热血完美融合,让我们看到乱世中知识分子的担当——他们不是躲在书斋里哀叹,而是选择拿起武器保家卫国。这种"文人骨气"和"战士豪情"的结合,正是这首词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