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蟾宫曲_半窗幽梦微

半窗幽梦微茫,歌罢钱塘,赋罢高塘。风入罗帏,爽入疏棂,月照纱窗。缥缈见梨花淡汝,依稀闻兰麝余香。唤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飘飘泊泊船揽定沙汀,悄悄冥冥。江树碧荧荧,半明不灭一点渔灯。冷冷清清潇湘景晚风生,淅留淅零墓雨初晴,皎皎洁洁照橹篷剔留团栾月明,正潇潇飒飒和银筝失留疏剌秋声。见希飏胡都茶客微醒,细寻寻思思双生双生,你可闪下苏卿?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曲子描绘了一个秋夜江边的朦胧梦境,情感细腻得像一层纱。我们可以分两部分来感受它的美:

上半段("半窗幽梦微茫"到"怎不思量")像一场半醒的梦: - 开篇用"半窗幽梦"这个绝妙意象,把读者直接拉入似睡非醒的状态。窗边恍惚间,仿佛还能听到钱塘江的歌声和高唐赋的吟诵。 - "风入罗帏"三句用触觉写环境:风吹床帐的轻动,月光透窗的清凉,都是失眠人最敏感的细节。 - 闻到似有似无的梨花香气,就像记忆里那个人的淡淡妆容,这种嗅觉与视觉的交错特别打动人心。 - 最后三句"唤起思量"的递进,把想忘又不能忘的矛盾心理写得淋漓尽致,像极了我们深夜想起旧事时的辗转反侧。

下半段("飘飘泊泊"到最后)转入江夜实景: - 用"飘飘泊泊"四个字就让小船靠岸的画面活起来,接着用"悄悄冥冥"继续渲染静谧氛围。 - "江树碧荧荧"到"淅留淅零"像一组电影镜头:暗夜中发光的树影、将灭未灭的渔火、雨后潮湿的空气,连风声都带着琴弦般的震颤。 - 最后突然插入的"茶客微醒"和"苏卿"的呼唤,让整首曲子有了故事性——原来所有景语都是情语,江夜秋声里藏着一对恋人的离别愁绪。

全曲最妙的是通篇在用感官写情绪:梦的模糊感(视觉)、风的触感、梨花的香味(嗅觉)、雨声琴声(听觉)共同编织成一张思念的网。特别是"半明不灭"的渔火与"半窗幽梦"形成呼应,暗示着主人公半梦半醒间,心事也明明灭灭难以平息。最后点出苏卿故事,就像给朦胧画卷突然题上落款,让所有飘渺的意境都有了着落。

郑光祖

郑光祖(1264年—?),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