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元旦试笔(1947年作)
八年苦战后,大地犹声鼓。
千城成瓦砾,万骨归尘土。
今日已如此,来日可逆睹。
终岁勤把笔,国事知何补。
吾心所欲言,人将不吾许。
人所欲吾言,吾心得无儢。
但言一已志,但言万姓苦。
吾言非侮人,人或不吾侮。
昔人不可作,今人吾谁与。
得失荣辱间,吾惟吾自主。
千城成瓦砾,万骨归尘土。
今日已如此,来日可逆睹。
终岁勤把笔,国事知何补。
吾心所欲言,人将不吾许。
人所欲吾言,吾心得无儢。
但言一已志,但言万姓苦。
吾言非侮人,人或不吾侮。
昔人不可作,今人吾谁与。
得失荣辱间,吾惟吾自主。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作于1947年,作者通过对当时社会状况和内心感受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人生理想的思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首诗的精髓和魅力:
诗中的历史背景
1947年正值中国内战时期,八年抗战胜利后,国家处于战后重建的关键时刻。诗中的“八年苦战”指的是抗日战争,而“大地犹声鼓”则是比喻社会还未完全平静,依然动荡不安。对现状的描述
诗中的“千城成瓦砾,万骨归尘土”形象地描绘了战后的景象:城市破碎,无数生命消逝,社会百废待兴。作者通过对战后情景的描述,反映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切忧虑。对未来的展望
“今日已如此,来日可逆睹”表明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虽然现在社会状况糟糕,但未来依然可以被改变,这是对变革的一种信心。个人的责任与使命
“终岁勤把笔,国事知何补”表达了作者希望通过写作来改变社会、参与国家建设的决心。尽管个人的力量有限,但作者认为努力不会白费,可以为国家作出贡献。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吾心所欲言,人将不吾许;人所欲吾言,吾心得无儢”这句诗揭示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作者希望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可能遭到误解或反对;同时,作者也担心如果只迎合别人的想法,自己的良知是否会被扭曲。这是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坚持自我与独立思考
“但言一已志,但言万姓苦”表明作者坚持只说自己的真心话,关心民众的疾苦。“吾言非侮人,人或不吾侮”则强调作者虽然可能被人误解,但不会去侮辱别人,也不会被别人侮辱。这一部分体现了作者的独立人格和对人性的尊重。对未来的期望
“昔人不可作,今人吾谁与。得失荣辱间,吾惟吾自主”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社会的期望,即使古人无法复生,现代社会中也有人能与之并肩作战。在得失和荣辱之间,作者选择坚持自我,做自己的主人。总之,这首诗通过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描绘和对个人内心世界的剖析,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未来的希望、对独立人格的坚守以及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