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戍石鼓山诗
旅人心长久,忧忧自相接。
故乡路遥远,川陆不可涉。
汩汩莫与娱,发春托登蹑。
欢愿既无并,戚虑庶有协。
极目睐左阔,回顾眺右狭。
日末涧增波,云生岭逾叠。
白芷竞新苕,绿苹齐初叶。
摘芳芳靡谖,愉乐乐不燮。
佳期缅无像,骋望谁云惬⑴。
故乡路遥远,川陆不可涉。
汩汩莫与娱,发春托登蹑。
欢愿既无并,戚虑庶有协。
极目睐左阔,回顾眺右狭。
日末涧增波,云生岭逾叠。
白芷竞新苕,绿苹齐初叶。
摘芳芳靡谖,愉乐乐不燮。
佳期缅无像,骋望谁云惬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旅人在春天登高望远时的复杂心情。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孤独的乡愁 开篇就点明旅人长久漂泊的孤独感,像连续不断的锁链("忧忧自相接")。想回故乡却隔着山水阻隔,这种距离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春天本该欢乐,但他找不到人分享,只能独自登山排遣寂寞。
2. 矛盾的风景 登上山顶后,他看到的景色充满矛盾:左边开阔右边狭窄,落日让溪水泛起波纹,云朵使山岭更显重叠。新生的白芷和绿苹本应令人愉悦,但"愉乐乐不燮"(快乐却无法调和)这句点明:再美的景色也化解不了他内心的纠结。
3. 无解的怅惘 最后四句是诗眼:采摘香草也忘不掉忧愁,眺望远方更觉空虚。"佳期"(美好时光)渺茫得像不存在,纵使极目远眺也无法获得真正的满足。这种怅惘不是单纯的悲伤,而是一种对人生境遇的深刻体验。
全诗妙在把春天的生机与旅人的孤寂形成强烈反差,用开阔的视野反衬内心的郁结。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过类似体验——站在美景前却感到更深的孤独,这正是这首诗穿越千年的共鸣点。
谢灵运
谢灵运(385年-433年),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原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由谢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赋》,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隋书·经籍志》、《晋书》录有《谢灵运集》等14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