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四只大雁在迁徙途中"飞、鸣、宿、食"的生活图景,通过大雁的视角展现了生命的漂泊与坚韧。
开头用"年去年来"的重复句式,强调大雁年复一年的迁徙就像人生的循环往复。"帛书"指古代系在雁足上的书信,这里暗示大雁作为信使的角色。大雁的身影连接北方边塞,鸣叫声回荡在江南霜天,展现它们跨越南北的壮阔旅程。
中间四句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大雁的生存环境:雨中昏暗的芦苇丛是它们夜宿的愁苦之地,带着露珠的茭白田是它们秋日觅食的场所。这些画面既美丽又带着一丝凄凉,就像人生旅途中的艰辛与收获。
最后两句升华主题:大雁一生要飞越千里万里,但尘世间的种种束缚(网罗)对它们来说都是徒劳。这里用大雁的自由翱翔,反衬人世间的种种羁绊,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
全诗通过大雁的意象,把自然现象提升到人生哲理的层面,让读者在欣赏大雁迁徙之美的同时,也能思考生命的意义。语言通俗但意境深远,画面感强又饱含情感,是借物抒情的佳作。
行端
(1254—1341)元僧。临海人,字元叟,一字景元,自称寒拾里人,俗姓何。世为儒家。十一岁在馀杭化城院出家。成宗大德中赐号慧文正辩禅师,主中天竺,迁灵隐。后主径山作大护持师二十年。工诗文。有《寒拾里人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