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花非花》用简单的意象和循环的节奏,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忧伤的情感氛围。
全诗的核心在“似与不似”之间:花不像花,梦不像梦。这种模糊感暗示了诗人内心对某个美好事物或人的不确定——可能是短暂的相遇,也可能是抓不住的回忆。“梦里来,花前送”像一组快镜头,展现转瞬即逝的相遇与告别。
后两句用具体的时间(四更、五更)和景物(斜月、寒风)把抽象的情绪具象化。深夜到黎明最冷的时刻,春寒突然加重,就像诗人此刻翻涌的孤独感。这里的“破格”暗示这种寒冷反常地强烈,对应着内心超出常态的痛苦。
全诗像一首简洁的夜曲:没有直接说思念或悲伤,但通过花与梦的飘渺、深夜的寒冷,让读者自然感受到一种失去温暖后的空落。这种用环境暗示心情的手法,比直白抒情更耐人寻味。
黄燮清
黄燮清(1805~1864)晚清诗人、剧作家。原名宪清,字韵甫,号韵珊,又号吟香诗舫主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后屡试不第,晚年始得宜都县令,调任松滋,未几卒。少工词曲,中年以后始致力于诗文。其诗多抒写个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咏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颇具特色。有《倚晴楼诗集》及《倚睛楼七种曲》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