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秋声

西风已是难听,如何又著芭蕉雨?
泠泠暗起,澌澌渐紧,萧萧忽住。
候馆疏(石甚),高城断鼓,和成凄楚。
想亭皋木落,洞庭波远,浑不见,愁来处。
此际频惊倦旅,夜初长,归程梦阻。
砌蛩自叹,边鸿自唳,剪灯谁语?
莫更伤心,可怜秋到,无声更苦。
满寒江剩有,黄芦万顷,卷离魂去。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秋天的声音如何触动旅人的愁绪,非常细腻动人。

上片从秋风秋雨写起: 开头就说秋风已经够让人难受了,偏偏还加上雨打芭蕉的声音。这里用"难听"不是指难听的声音,而是指听了让人难受。接着用"泠泠"、"澌澌"、"萧萧"三个拟声词,把雨声从轻微到急促再到突然停止的变化过程写得活灵活现。然后写旅舍稀疏的更漏声、城头断续的更鼓声,这些声音混在一起,更添凄凉。

下片写旅人的感受: 在这样漫长的秋夜里,远行的游子频频惊醒,连做个回家的梦都难。听着墙角的蟋蟀哀鸣、边塞的孤雁啼叫,独自对着灯火,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最妙的是最后说"无声更苦"——有时候没有声音反而更让人难受。结尾想象寒江边的万顷芦苇,仿佛要把人的离愁都卷走,这个画面既苍凉又壮阔。

全词最精彩的是把看不见的"秋声"写得如在耳边,把说不清的"愁绪"写得如在眼前。通过风声、雨声、更漏声、虫鸣、雁叫这些具体的声音,把抽象的情感表达得特别真切。最后用"黄芦万顷"的宏大景象来衬托渺小的个人愁绪,形成强烈对比,余味悠长。

项鸿祚

项鸿祚(1798~1835)清代词人。原名继章,后改名廷纪,字莲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两应进士试不第,穷愁而卒,年仅三十八岁。家世业盐筴,巨富,至君渐落。鸿祚一生,大似纳兰性德。他与龚自珍同时为“西湖双杰”。其词多表现抑郁、感伤之情,著有《忆云词甲乙丙丁稿》4卷,《补遗》1卷,有光绪癸巳钱塘榆园丛刻本。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