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台子 和耆卿韵,原词残月疑残日之误,故易之
霁满江天,澄波摇空碧。
投巢暮鸦还,稳现背郭,半林斜日。
炊烟渐起茅屋角,墟畔有、四五牧童横笛。
此时堪动乡里思,偏不见、玉郎颜色。
想迁客。
萦怀旧国。
望山重岭隔。
甚处寻栖息。
况远边、锋镝如交织。
愁马蹄摧,归未得。
但泪痕沾血,湘妃庙前,昭君坟侧。
因思少日趋梁益。
共醉度艳冶,花开绕陌。
杜鹃啼后,闻一院棠梨,风翻雨坼。
惊心魄。
至今行役。
纵身在、忍佳景虚掷。
投巢暮鸦还,稳现背郭,半林斜日。
炊烟渐起茅屋角,墟畔有、四五牧童横笛。
此时堪动乡里思,偏不见、玉郎颜色。
想迁客。
萦怀旧国。
望山重岭隔。
甚处寻栖息。
况远边、锋镝如交织。
愁马蹄摧,归未得。
但泪痕沾血,湘妃庙前,昭君坟侧。
因思少日趋梁益。
共醉度艳冶,花开绕陌。
杜鹃啼后,闻一院棠梨,风翻雨坼。
惊心魄。
至今行役。
纵身在、忍佳景虚掷。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在黄昏时分触景生情、思念故乡的愁绪。
上片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江南暮色图:雨过天晴的江面波光粼粼,归巢的乌鸦飞过城郭,夕阳斜照树林,农家炊烟袅袅,牧童吹着笛子。这本该是令人惬意的田园风光,却让游子更加思念家乡——因为他最想见的那个人("玉郎"可能指爱人或挚友)并不在身边。
下片直接抒发愁绪。游子想到自己像古代被贬的文人一样漂泊异乡,眼前重山阻隔,战乱未平("锋镝如交织"),连归家的马蹄都疲惫不堪。他泪洒湘妃庙(舜帝妃子的祠堂)和昭君坟(出塞和亲的王昭君之墓),这两个典故都暗含离别之痛。回忆年少时在梁益地区(今四川一带)与友人赏花饮酒的快乐时光,对比现在听到杜鹃啼哭、看到风雨摧花的凄凉景象,更觉心痛。
全词最打动人的是这种强烈对比:明明眼前是美丽的江南晚景,游子心里却满是酸楚。就像我们现代人看到朋友圈里别人团圆的照片,自己却独自在异乡加班的感觉。词人用"纵身在、忍佳景虚掷"作结,道出了人生最大的无奈:明明身处美景,却因心事重重而无心欣赏。这种"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矛盾心理,正是漂泊者最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