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隐居山水的理想画卷,用浅白的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前两句写景 "楼台的倒影泡在空明的水中"——用"泡"字让倒影显得轻盈灵动,水面像透明的果冻一样清澈。"挺拔的树木托着寒意却依然青翠"——树木在寒冷中坚守生机,暗示隐士坚韧的品格。
后两句抒情 "哪天我能走过小桥,分享这美景的一半?"——诗人渴望加入画中隐士的生活。"在云朵旁边搭个茅草亭子"——"草玄亭"典故暗含超脱世俗的智慧,就像现代人想逃离城市,在山里盖个小木屋的愿望。
诗的精妙之处 1. 虚实结合:水中倒影与真实楼台交织,模糊了现实与理想的界限 2. 温度对比:"擎寒"与"青"碰撞,突出生命力的顽强 3. 共享自然:"分半景"的提议显得天真又真挚,打破独善其身的传统隐居形象
全诗像一张发黄的老照片,拍下了古代文人的"田园梦",那种想与自然同居、与知己分享的心情,和现代人向往民宿度假、朋友圈晒美景的心理其实一脉相承。
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