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卢中丞)在繁忙公务之余,抽空去山寺游玩的情景,展现了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宁静之美。
开头两句"野寺出人境,舍舟登远峰"就像电影开场:一座远离尘嚣的野寺,主人公下船登山,画面感十足。"人境"与"野寺"形成对比,暗示从喧嚣走入宁静。
中间四句是精华部分: "林开明见月"——穿过树林突然看见月亮,像惊喜的特写镜头。 "万壑静闻钟"——山谷寂静中传来钟声,以声衬静,画面顿时有了立体感。 "拥烛明山翠"——举着蜡烛照亮苍翠山色,暖色烛光与冷色山景碰撞。 "交麾动水容"——官员的仪仗倒映水中摇曳,把严肃的官场符号化入自然画卷。
最后两句很妙:这位身居要职的"股肱之臣",居然在尘世之外与诗人相遇。既点明人物身份,又通过"尘外相逢"的意外感,暗含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全诗就像一组山水镜头:从登山远景,到月、钟的特写,再到烛光与倒映的近景,最后定格在两位知音的相逢。通过官员的闲暇之旅,表达了"再忙也要享受生活"的智慧,让现代人看了也会心一笑。
皎然
僧皎然(730-799),俗姓谢,字清昼,湖州(浙江吴兴)人,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茶僧,吴兴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皎然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