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从天上来 十月既望,游杜子祠,折黄梅花一枝,归遗细君。

郭外山斜,倚瘦藤来访,杜曲人家。
冷径苔荒,古祠云暗,疏树乱点寒鸦。
若比瀼西精舍,浑不似、门掩溪花。
网虫遮,看诗墙一角,细绾秋蛇。
霜笳又催冷蕊,早绽了檀心,掩映纹纱。
数点蜂黄,一双翠羽,依然春在天涯。
折得一枝归去,刚宜称、素手煎茶。
斗风华、怕临风倚竹,翠袖寒些。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十月十六日游览杜甫祠堂时的所见所感,以及折梅赠妻的温馨场景。

上片(前段)描绘祠堂景象: 1. 开篇用"山斜""瘦藤"勾勒出萧瑟秋景,暗示路途艰辛。"杜曲人家"点明目的地是杜甫故居。 2. "冷径苔荒"三句用苔藓、阴云、寒鸦等意象,营造出祠堂荒凉寂寥的氛围。将此处与杜甫在四川的草堂对比,突出眼前的破败。 3. 最动人的是发现墙上的诗句,像"细绾秋蛇"般蜿蜒留存,暗示杜甫精神不朽。

下片(后段)写黄梅与赠妻: 1. "霜笳催冷蕊"用军乐声比喻寒风催开梅花,檀木般的花心透过纱纹般的花瓣若隐若现。 2. "数点蜂黄"写梅花色泽鲜亮,翠鸟成双带来春意,在深秋中创造"春在天涯"的惊喜。 3. 最后转入温情:折梅回家给妻子煮茶,又担心她像"翠袖寒"的竹下佳人般畏寒,在风雅中流露夫妻情深。

全词妙在三个层次: - 荒祠的苍凉与梅花的生机形成对比 - 对杜甫的追思与对妻子的爱意相互映照 - 用"秋蛇""蜂黄"等鲜活的比喻让景物跃然纸上

最打动人心的,是词人在肃杀秋景中发现生命之美(梅花),又将这份美丽转化为给妻子的温暖礼物,展现出文人特有的浪漫情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