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犀德潜艇横行,吉青纳大将死于海

君不见长鲸高磨波浮山,冲波驾涛船无难。
谁知犀牛入海如平地,海王亦伯犀牛鼻,海王者谁英吉利。
英吉利乃在海西头,朝来驿骑如星流。
徵兵赴远方,壮士皆习流。
将军统六师,膝上置吴钩,陆剸犀象水断蛟与虬。
那知一触潜牛怒,将军竞逐波臣去。
英伦傅唱箜篌歌,海水茫茫公无渡。
出师未捷身已歼,攫我良士太不廉。
沈船洞腹如剑铦,长流遂葬韬与钤。
海行从此惊相告,碧眼估胡船载宝。
五洲重洋衽席过,挂帆直放珊瑚岛。
岂知蛟鳄暗相守,龙宫被请头难掉。
命轻人鲊瓮头船,兕甲真能百札穿。
安得钱王强弩手,燃犀烛怪探重渊。
犀兮犀兮我欲换汝麒麟头上角,仁兽来游天下太平乐。
不然兵凶战祸酷,支祈之颈看汝金锁著。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生动的比喻讲述了一个海上战争的故事,核心是英国海军("海王"指英国)与神秘强大的"分水犀德潜艇"(诗中比作犀牛)的对抗。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开篇用鲸鱼和犀牛比喻潜艇威力(1-4行)——说英国原本像海王一样强大,却要屈服于更厉害的"犀牛"(潜艇)。

2. 中间详细描写战争过程(5-16行): - 英国紧急调兵("驿骑如星流") - 将军(吉青纳)自信出征(带着宝刀准备斩杀海怪) - 结果潜艇发威("潜牛怒"),将军战死 - 用"海葬兵器"暗示英军惨败 - 商船也遭殃("碧眼估胡"指外国商人)

3. 结尾表达愿望(17-22行): - 希望有中国钱王(五代吴越王)那样的神箭手制服潜艇 - 幻想用麒麟(和平象征)替代战争机器 - 最后警告:若不停止战争,水怪(指潜艇)终将被制服

诗歌特色: 1. 把现代潜艇比作神话生物,让高科技武器带上神话色彩 2. 用"海王低头""将军逐波"等形象表现英国从傲慢到失败 3. "燃犀烛怪"用晋代人照水怪典故,表达想看清战争真相 4. 结尾的麒麟想象,体现对和平的向往

本质是通过一场海战,反思人类制造战争机器反被其害的道理,最后呼吁和平。把现代战争装入古代神话的框架里,既保留传统诗词韵味,又能讨论新事物,是晚清"诗界革命"的典型手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