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鲁客抱白鹤(hè),别余往泰山。
东鲁范山人抱着求仙的愿望,告别我又要回到泰山。
鲁客:指范山人。鲁客抱白鹤:这里说“鲁客抱白鹤”,既寓有求仙学道之意,在形象上又比“白鸡”、“白犬”更美。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入山群岩如片雪,山路杳在青崖间。
杳:远。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pān)。
过去南天门,日观峰即可登攀。
天门:指泰山的南天门。日观:日观峰。在泰山玉皇顶东南。为岱顶观日出处。“旭日东升”为岱顶四大奇观之一。
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多少云山可望不可及,此去不知何时回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东鲁范山人抱着求仙的愿望,告别我又要回到泰山。
入山群岩如片雪,山路杳在青崖间。
过去南天门,日观峰即可登攀。
多少云山可望不可及,此去不知何时回还?
注释
鲁客:指范山人。
鲁客抱白鹤:据《抱朴子》载:“欲求仙革,入名山,带灵宝符,牵白犬,抱白鸡,以白盐一斗及开山符檄著大石上。”《续博物志》又载:“学道之士,居山宜养白鸡、白犬”。这里说“鲁客抱白鹤”,既寓有求仙学道之意,在形象上又比“白鸡”、“白犬”更美。
杳:远。
天门:指泰山的南天门。《初学记》引《泰山记》云:“盘道屈曲而上,凡五十余盘。径小天门、大天门,仰视天门,如从穴中视天窗矣”。
日观:日观峰。在泰山玉皇顶东南。为岱顶观日出处。“旭日东升”为岱顶四大奇观之一。
创作背景
范山人,李白在东鲁时的友人,名字、生平不详。李白诗中有《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之范居士,杜甫诗中《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之范十,与此范山人可能同为一人。此诗为李白辞朝归东鲁时所作。
赏析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范山人自身的色彩本不鲜明,但诗人让他“抱”上一只“白鹤”,这样就引人注目了。于是,李白的目光随着这片白色的行进向泰山移去。“初行若片雪”,了然在目;“杳在青崖间”,距离远了,看上去更小,但因为出现了青色(“青崖”)作为衬托,仍很清晰;“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更高了,更远了,更小了,这时,诗人又巧妙地使用红色(“日”暗藏着红色)作底,所以还依稀可见;最后,“云生望不及”,“白鹤”终于被飘浮的云朵遮住了,范山人的身影看不见了,伫立送行的诗人不禁油然而生惆怅之情:“此去何时还”?
此诗完整再现了初唐送别诗三部式的结构。首先,诗人用首联“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介绍了送别事件以及友人的去处。其次,诗人用中间两联按时间顺序进行风景的描写,友人离开初期是“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接下来是“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最后,诗人用尾联抒发别情。从诗人对这一片白色的依依不舍的目送中,直到“云生望不及”,表达出李白对范山人的一片深情。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李白送别友人范山人的作品,用简单生动的画面表达了依依不舍的情感和对泰山的向往。
前两句直接点题:我的朋友(鲁客)抱着白鹤,离开我去泰山。这里"抱白鹤"的意象很特别,既可能是写实(古人确有养鹤的雅好),更象征着友人高洁的品格和仙风道骨的气质。
中间四句像一组电影镜头:先是一个远景——友人启程时像一片云,渐渐消失在青翠山崖间;接着镜头拉高,想象他登至天门峰,来到日观峰(泰山著名景点);最后镜头变成虚化的长焦,友人身影彻底融入云山之中。这组由近及远、由实转虚的描写,把离别过程写得既真实又空灵。
结尾两句突然从写景转为抒情:望着友人消失在云山深处,诗人忍不住问:这一去什么时候才能再见?这个直白的发问,把前面所有景物描写都染上了思念的色彩。
全诗最妙的是把三个元素自然融合:1)对友情的珍视;2)对泰山仙境的向往;3)对人生聚散的感慨。语言看似简单,但"白鹤""片云""青崖""天门"这些意象的选择,既符合泰山作为道教圣地的气质,又暗含对友人品格的赞美,读来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