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冲卿晚秋过金明池

闻君西郊行,正值秋风晚。清霜卷枯荷,碧玉莹池面。

浮空结脩梁,涌波抗华殿。云烟渺净色,览望一萧散。

缅思暮春际,都人盛嬉燕。连帷错绣绮,方车骛金钿。

填填鼓钟响,耳目厌哗眩。乃令尘嚣辞,而有清旷恋。

达人冥至理,喧寂无异观。偶然秉化往,何适非汗漫。

吾知禦寇游,所乐在观变。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朋友在晚秋时节游览金明池的所见所感,通过对比不同季节的游园体验,表达了对喧嚣与宁静的思考。

开篇写朋友在西郊游玩时正值秋风萧瑟,清霜打落了枯荷,池面如碧玉般清澈。这里用"清霜""枯荷"等意象营造出晚秋的寂寥感,而"碧玉"又为画面增添了一丝清冷的美感。

接着描写金明池上的建筑景观:凌空的桥梁与华丽的殿宇倒映水中,云烟缭绕,景色纯净开阔。诗人由此联想到暮春时节这里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那时帷帐锦绣,车马华丽,鼓乐喧天,令人目眩。通过今昔对比,突出了当下秋日清幽的可贵。

最后转入哲理思考:真正通达的人能看透喧嚣与寂静的本质,明白它们并无不同。人生就像随风而行的旅程,不必拘泥于特定去处。诗人以庄子笔下"御风而行"的列子自比,认为观察世事变化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全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今昔对比,由景入情,最终升华出超脱物外的哲思。诗人没有简单否定世俗繁华,而是以更开阔的视角看待不同状态的美,体现了宋代文人典型的生活智慧和达观心态。

韩维

韩维(1017年~1098年),字持国,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韩亿子,与韩绛、韩缜等为兄弟。以父荫为官,父死后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为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英宗即位,召为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历河阳,复知许州。哲宗即位,召为门下侍郎,一年馀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二年(1095年)定为元祐党人,再次贬谪。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阳郡公,定名为《南阳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