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镇
朱仙镇,万古恨。
万古恨,朱仙镇!
当年遗迹宛然在,当年浩气依然存。
谁非中国人,谁无忧国心?
国是谁复问,国事谁忍论?
慨自辛未沈变起,长官弃城如敝履。
坐拥貔貅三十万,不令谁何潜一矢。
转战独有义勇军,前者扑地后者继。
过眼不见炮与火,横胸惟有勇和义。
势穷力蹙暂来归,敌我合歼谓剿匪。
万金购得头颅去,孙烈永勤长已矣。
卖国贼候卫国贼,媚外者荣御外死。
今古伤心事一辙,教人长号不自已。
方今敌我正亲善,敢言抗敌罪当诛。
风波亭,蓟密区,碧血燐燐烛千古。
朱仙镇,东四省,此恨绵绵无时尽。
万古恨,朱仙镇!
当年遗迹宛然在,当年浩气依然存。
谁非中国人,谁无忧国心?
国是谁复问,国事谁忍论?
慨自辛未沈变起,长官弃城如敝履。
坐拥貔貅三十万,不令谁何潜一矢。
转战独有义勇军,前者扑地后者继。
过眼不见炮与火,横胸惟有勇和义。
势穷力蹙暂来归,敌我合歼谓剿匪。
万金购得头颅去,孙烈永勤长已矣。
卖国贼候卫国贼,媚外者荣御外死。
今古伤心事一辙,教人长号不自已。
方今敌我正亲善,敢言抗敌罪当诛。
风波亭,蓟密区,碧血燐燐烛千古。
朱仙镇,东四省,此恨绵绵无时尽。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朱仙镇》是一首充满悲愤的爱国诗,用直白的语言控诉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歌颂了普通民众的英勇抗争。
核心内容: 1. 借古讽今: 用南宋岳飞在朱仙镇抗金的典故,暗指近代东北沦陷("东四省"指东三省加热河省),表达"古今同悲"的愤懑。 2. 尖锐批判: 直接痛骂当局"卖国贼"——"坐拥三十万大军却弃城逃跑",反而把真正抗日的义勇军污蔑为"匪"加以剿杀。 3. 悲壮对比: 用"万金购头"(指抗日将领孙永勤被悬赏杀害)等具体事例,揭露"爱国者惨死,卖国者升官"的黑暗现实。 4. 直指现实: 最后几句更大胆——当时政府正鼓吹"中日亲善",诗人却怒吼"说抗日就要被杀头",把当时的政治迫害比作岳飞冤死的"风波亭"。
艺术手法: - 重复呐喊: 开篇"朱仙镇,万古恨"像口号一样反复强调,让情绪扑面而来。 - 自问自答: "谁非中国人?谁无忧国心?"这种设问句容易引发读者共鸣。 - 画面感强: "前者扑地后者继"像电影镜头,展现义勇军前赴后继的惨烈。 - 用典自然: 即使不懂岳飞故事,也能从"碧血""风波亭"感受到悲壮气息。
现代启示: 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具体历史事件,揭示了任何时代都可能出现的悲剧——当权者妥协退让,真正挺身而出的人反而被污名化。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民众自发抗争却被自己人背后捅刀"的痛心,这种对爱国本质的思考至今仍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