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扬州还乡邑

乡关不再见,怅望穷此晨。
山烟蔽钟阜。水雾隐江津。
洲渚敛寒色,杜若变芳春。
无复归飞羽,空悲沙塞尘。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人清晨离开扬州、回望故乡时的复杂心情。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1. 回不去的乡愁(前四句) 开头就直接说"再也见不到故乡了",像我们现代人离开老家时那种酸涩感。清晨薄雾中,钟山被山烟遮住,长江渡口隐在水雾里——这些家乡地标渐渐模糊,就像用滤镜拍下的离别照片,画面越美,心里越空。

2. 季节变化的暗示(中间两句) 看到江中小岛带着寒意,而杜若花(一种香草)却绽放春意。这里用冷暖对比,就像我们突然发现"老家门口的树长新叶了,可我已经不属于这里",自然的变化反而加重了人的孤独感。

3. 飞鸟引发的感慨(最后两句) 诗人说"没有往回归巢的飞鸟",就像今天我们看到候鸟迁徙会感慨"它们还能回来,我却不能"。最后"空悲沙塞尘"特别形象——像站在风沙里发呆,满嘴都是苦涩的尘土味,这种身体感受把抽象的乡愁变得真实可感。

全诗妙在把离别时那种"一步三回头"的体验,通过晨雾、山水、花草、飞鸟这些日常景物层层展开,没有直接哭诉,但每个画面都在说"我真的好想家"。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反而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共鸣。

孙万寿

孙万寿(?~608)字仙期,一字遐年,隋信都武强(今河北武强西南)人。生年不详,约卒于隋炀帝大业四年前后七年中,年五十二岁。祖宝,魏散骑常侍。父灵晖,齐国子博士。仁寿初,征拜豫章王长史,大业元年(605)转为齐王文学。当时诸王官属多被夷灭,万寿不自安,因谢病免。久之,授大理司直,卒于官,时年五十二。万寿著有文集十卷,已散佚,今存诗九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