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啼序(一九六五年六月六日)

海隅正怨飘泊,况腥风冷雨。
荷锄晚,乱发萧萧,模糊汗血尘土。
茅檐静,三更过后,梦魂渺渺无归处。
向昏窗暗泣,离合悲欢几度。
十里后湖,芳堤携手,趁柳烟花雾。
背人初系同心结,话儿低低倾诉。
记潜来,花深径窄,又招惹蝶忌蜂妒。
忍牵衣,蜜约叮咛,休将人误。
当时年少,壮志凌云,把功名换取。
方赢得,六月佳期,凤烛绮筵,翠袖红妆,双双起舞。
帘下梳头,杯底浅唱,罗帐交颈鸳鸯宿。
留恋时,浪打风流去。
秦淮明月,夜深越过女墙,偏照不眠思妇。
繁华事散,江水东流,愁云锁两浦。
至此际,恩爱轻抛,擘钗分镜,泪眼相看,哽咽无语。
山盟犹在,锦书偷寄,茫茫来日无归计。
漫相思,望断天涯路。
卿卿今夕灯前,从头细想,伤情何许。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一个乱世中的爱情悲剧,可以分成四个情感递进的篇章。

上片开篇就用"腥风冷雨"营造出动荡的时代背景,一个流落异乡的劳动者在深夜茅屋中回忆往事。汗血尘土的形象暗示主人公经历了艰苦的漂泊,为全词奠定了苍凉的基调。

第二片突然闪回到甜蜜的初恋时光。后湖堤岸的柳烟花雾中,情侣偷偷系上同心结,在花丛中私语。这里"蝶忌蜂妒"的描写很生动,既写实景又暗喻外界对这段感情的阻挠。临别时"忍牵衣"的细节尤其动人,展现依依不舍之情。

第三片转折到婚礼的喜庆场景。"壮志凌云"的青年为爱情放弃功名,六月婚礼上红烛高照、歌舞翩跹。但"浪打风流去"的比喻暗示好景不长,夜深人静时,明月照着独守空闺的思妇,形成强烈反差。

末片将悲剧推向高潮。战乱使恩爱夫妻被迫分离,他们"擘钗分镜"(古代夫妻分离时把首饰镜子分开保管的习俗),泪眼相对却无言。结尾"卿卿今夕灯前"的想象尤为心酸,独坐灯下的妻子回忆往昔,将乱世中普通人的爱情伤痛展现得淋漓尽致。

全词通过今昔对比,用细腻的生活细节(如牵衣、梳头、灯前独坐)展现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命运,既有浪漫色彩又充满现实沉重感。时间线的巧妙跳跃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这段被战火摧毁的爱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