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朝欢 用马庄父韵,简砚荪

缺月窥帘黄甚酒。帘外花香帘内有。隐囊纱帽坐填词,䟃𧽼秦七兼黄九。

不眠宵亦昼。无多疏雨无多柳。倚银屏、秋灯一菽,又是雁来候。

书题远费姜芽手。小字红蚕笼绮袖。燕山滏水几时归,吴襟楚带今年瘦。

东阁诗数首。流苏委地还依旧。最萦心、嫏嬛小劫,可有乌龙守。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秋夜独处的文人形象,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生活化的意境。

上片(前半部分)写的是夜晚的场景:残缺的月亮像偷看帘内的人,月光黄得像陈酒。帘外有花香,帘内也有香气。主人公戴着纱帽、靠着靠垫在写词,风格像秦观、黄庭坚那样洒脱。他整夜不睡,外面下着小雨,柳树也不多。靠着屏风,在秋夜的灯光下,听到大雁飞来的声音——这些都是秋天到来的信号。

下片(后半部分)转为思念:远方来信很费劲("姜芽手"形容写字的手像嫩姜一样纤细)。信纸上的小字像红蚕爬在丝绸袖子上。想着在燕山滏水的朋友何时能回来,而今年在吴楚地区的自己却消瘦了。虽然写了几首诗,房间里流苏装饰还是老样子。最让人牵挂的是:那些珍贵的藏书("嫏嬛"指藏书处),不知道有没有黑狗("乌龙")在看守——这里用幽默的方式表达对藏书的珍视。

全词妙在: 1. 用"黄甚酒"形容月光、"红蚕"比喻字迹等新奇比喻 2. "不眠宵亦昼"这种矛盾说法突出创作投入 3. 结尾用狗看书的想象冲淡愁绪,显得俏皮 4. 通篇都是文人日常,但通过细节描写显得意境悠远

本质上是在说:一个爱写词的文人,在秋天夜晚独自创作时,既享受这种闲适,又忍不住想念远方的朋友,还操心着自己的藏书。把文人雅趣和日常生活完美结合,让人看到古代知识分子的真实生活状态。

樊增祥

樊增祥(1846—1931)清代官员、文学家。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别字樊山,号云门,晚号天琴老人,湖北省恩施市六角亭西正街梓潼巷人。光绪进士,历任渭南知县、陕西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辛亥革命爆发,避居沪上。袁世凯执政时,官参政院参政。曾师事张之洞、李慈铭,为同光派的重要诗人,诗作艳俗,有“樊美人”之称,又擅骈文,死后遗诗三万余首,并著有上百万言的骈文,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高产诗人。著有《樊山全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