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湘人 用谷人先生韵
渐萧萧瑟瑟,冷冷清清,客怀如许凄恋。
衰柳翻鸦,枯荷闹雨,子夜怨歌先变。
镜里霜寒,灯前人瘦,眉边山远。
尽哀弦、一曲思归,飞起十三筝雁。
数尽更更点点。
把孤衾断梦,一宵寻遍。
只文鸳绣枕,记得旧时曾荐。
酒痕浓淡,泪痕重叠,湿了小蛮针线。
问何日、纤手亲携,笑劝芳尊须满。
衰柳翻鸦,枯荷闹雨,子夜怨歌先变。
镜里霜寒,灯前人瘦,眉边山远。
尽哀弦、一曲思归,飞起十三筝雁。
数尽更更点点。
把孤衾断梦,一宵寻遍。
只文鸳绣枕,记得旧时曾荐。
酒痕浓淡,泪痕重叠,湿了小蛮针线。
问何日、纤手亲携,笑劝芳尊须满。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孤独旅人在秋夜里的愁思,情感细腻,画面感很强。
上片(前八句)用"萧萧瑟瑟"的秋风、"冷冷清清"的环境开场,直接带出旅客内心的凄凉。接着用"衰柳上的乌鸦"、"枯荷上的雨声"这些典型秋景,配合"子夜怨歌"的典故,把孤独感层层递进。特别是"镜里霜寒"三句,用镜子里的白发、灯下的消瘦身影、紧锁的眉头,把抽象的愁绪变成看得见的画面。最后用"思归曲"和"筝弦上飞起的雁阵"作结,暗喻想家之情像大雁一样飞向远方。
下片(后八句)聚焦长夜难眠的场景。"数更声"、"找断梦"的细节生动表现了辗转反侧的状态。看到绣着鸳鸯的枕头时,突然回忆起过去有人相伴的温暖,这个转折很巧妙。酒痕泪痕浸湿衣裳的描写,既真实又充满情感张力。最后以期待重逢、佳人斟酒畅饮的想象结尾,在愁苦中透出一丝温暖的希望。
全词最打动人的是它把孤独感写得特别具体可感:秋风声是听得见的,白头发是看得见的,枕头上的鸳鸯是摸得着的。这种将抽象情感具象化的手法,让读者能真切体会到主人公的思念之情。结尾的想象虽然美好,反而更衬托出现实的孤寂,这种反差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郭麟
(1767—1831)清江苏吴江人,字祥伯,号频伽,晚号蘧庵、复庵。一眉色白,人称“郭白眉”。诸生。屡试不第,遂专力于诗古文。醉后画竹石。诗词清隽明秀,尤善言情。有《灵芬馆集》等。